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21/07/14

專訪演員王琄:防疫期間的學習補給,不要辜負找上你的角色

「人生最難的角色其實是自己,我有沒有把自己過好,保持健康、快樂,若我們只為角色做,卻沒有為自己而做,就太可惜了。」

自 2005 年接演第一部偶像劇《王子變青蛙》,王琄成了諸多年輕人的螢幕媽媽,形象鮮明,讓人印象深刻。問她如何準備角色?她只是淡淡地笑,將其歸功於「生活」,正如房子本身不是家,台詞也不是表演的標準答案,「人」才是建構生活與表演的核心,演員必須反覆思考,保有敏銳的觀察和理解,才能讓角色活起來。

如何找到角色的施力點?

關於詮釋角色,王琄以同為母親的兩個角色為例。第一個是經典:《王子變青蛙》的「陳金枝」,因心疼陳喬恩飾演的女兒「葉天瑜」,霸氣丟下一句:「女兒你要是有任何委屈,你就回家!老娘養你!」成為許多人心中的模範媽媽,甚至有次在拍攝現場外圍還有觀眾大喊:「金枝媽媽!我要你當我媽媽!」

有趣的是,陳金枝一開始給人的印象可不是如此。試鏡時,陳金枝的角色介紹只有三個字「死要錢」,「如果是你,看到這三個字會怎麼演?一定演成勢利眼的討厭模樣。我就想,這個媽媽憑什麼敢賣一百塊的口香糖?因為她吃過苦,她不要讓她的兒女也吃苦,所以這一百塊代表的其實是愛。」王琄緩緩地說,角色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有些討喜、有些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些讓人討厭,要找到底層的「為什麼」,演員便能跳脫自身觀點,找到適合的施力點,讓角色變得更加立體且合理。

舞台劇《偽婚男女》劇照。(圖片來源:故事工廠提供)

王琄再舉近期《火神的眼淚》為例,她飾演的「徐靜華」經常對陳庭妮飾演的「徐子伶」情緒勒索,尤其「裝病打119,只為得女兒關心」一幕,更讓不少觀眾又氣又心疼,針對這樣的角色,王琄選擇「回歸人性」。

「表演不是做滿就好,要考慮到觀眾的感受。若我是為自己而做,想表達完整的憤怒、不滿情緒,媽媽只會變得討人厭;但若我想替這個角色、為『母親』這個集合體講講話,她其實是會害怕、不安,又不太會表達她的愛和關心。表演很有趣,為誰而做,這是演員要拿捏的分寸。」

王琄認為,一旦站穩立場,便知如何詮釋。正如「徐靜華」,王琄並沒有要美化角色,只是刻畫出一個「有人味」的母親,為角色留了點空間,邀請觀眾進來自行體會。

《火神的眼淚》劇照。(圖片來源:《火神的眼淚》粉專)

台上不需要很會思考的演員,要「行動」的演員

內化角色功課之後,接著就要上場與對手演員碰撞。王琄提醒,表演是「放下」的過程,一旦 action,就不要再「想」成為誰,因為你就是角色。

「我是直覺型,當下發生就發生了,可能跟對方的設計沒辦法配合在一起,他就會有點接不到招。」王琄笑言,其實心態夠鬆,或者說夠相信自己,才能讓表演這般靈活,畢竟,現實生活也不會按照你的精心設計走,「生活,就是最好的表演老師跟最好的表演觀察場域。」她認真說。

她以過往的舞台劇表演為例。有次對方本來要喊另一人,卻不小心講成王琄飾演的角色,她便輕笑說:「你幹嘛那麼生氣啊?氣到叫我的名字幹嘛?」將球接下,不著痕跡地幫對方潤滑過去,「這就是不按牌理出牌,可誰不會講錯話?若我緊張,就會不知道怎麼回應。」她強調,表演要預留空間,這個空間也包含「反應」空間;將台詞背死了,即便不出錯,也不夠精彩,這又有什麼意思呢?

提到「設計表演」,王琄還有個重要提醒──永遠要相信當下。有時我們會以「替代情緒」的方式來想像沒有經歷過的場景,譬如說「失戀」、「寵物過世」、「失去摯愛或孩子」,同樣都是關於失去的痛,痛的程度卻難以互相比擬,若輕易將 A 套用至 B,可能情緒根本不符合角色的發展,抑或不適用當下的氛圍。因此,不要被「演員腦」影響,順著角色當下的反應就好。

舞台劇《偽婚男女》劇照。(圖片來源:故事工廠提供)

演員得認識自己,才有辦法進出角色

這樣說起來,演員與角色可能是形影不離的?王琄說,演員要懂得搭建兩者之間的橋樑,並要記得這條通道是「雙向」的,可以前往,也可以回來。

每個演員都有各自「進入角色」的儀式,沒有對錯,重要的是了解自己需要什麼,並確保這個需求不會打擾到他人。「有時上台前大家會擁抱、互相加油打氣,可是我要準備好才能抱,因為那是演員的抱,而我已經在做角色了,很妙,我也在調適。」王琄笑說,自己很需要花時間進入情緒,習慣提早抵達現場準備,除了熟悉服裝、道具與環境,也建立一個「安靜」、「單獨」的保護罩,作為她與角色的私密空間。

王琄一再強調,「認識與了解自己」不僅是表演的第一門課,也是演員的底氣。

尤其,年輕演員容易因過度認真而抱著角色狀態回家,導致角色的困境變成演員自身的困境,甚至影響身邊的人,這正是演員跟角色的情緒混合,於是認不清誰是誰。「會感到困惑或卡住、分不清是角色還是自己,就表示根本不了解自己;或從另一個有趣的角度來說,我藉由表演來認清自己。」

為此,王琄會從離開排練場的那刻,便以「走路」開始走回自己。因為「所有的角色都在腳上」,或輕盈、或沈重,從走路方式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除此之外,她還會做些角色不會做的事,像是搭公車或騎機車、去超市補給民生用品,藉由「回到現實」來脫離角色。

防疫期間的學習補給

聽王琄聊表演,處處充滿哲學況味,原來「戲如人生」講的是這般道理──在生活中萃取、從經驗裡累積,進而在迷惘時逐漸理出一條康莊大道,成為他人眼中那片迷人的風景。最後,王琄還提供了三項「補給品」,邀請演員在防疫期間一起學習:

一、「PUPA 小學校」:王琄與故事工廠合作主持的 Podcast「PUPA 小學校」 背後有個很棒的寓意,PUPA 在義大利文是「埇」的意思,而諧音叫「不怕」,便是希望大家可以勇敢羽化成蝶。因此,節目邀請許多深耕表演領域的人,透過對談,互相分享對表演的看法,及受訪者對表演的相信與理解,期望穩定的聲音、想法能夠陪伴正在等待機會的聽眾,從中獲得一些勇氣或堅定。

二、電影:演員一定不能錯過好電影。無論是從角色、劇本或影像編排,都一定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喜愛科幻、奇幻與劇情類的王琄,特別推薦以下電影:《駭客任務》三部曲、《全面啟動》、《星際效應》、《雲圖》、《奇異博士》、《永生樹》、《令人討厭松子的一生》、《無人知曉的清晨》、《變腦》

三、閱讀:小說能夠增進想像空間,而漫畫則能加強分鏡概念,王琄分別就這兩個面向,推薦作家楊絳與金庸的小說、漫畫家手塚治虫的作品及《鋼之鍊金術師》系列。前面有提及「認識自己」是演員最重要的基本功,王琄便提供一系列心靈成長、靈性療癒、宗教層面等相關書籍供參考:賽斯書系列、克里須那穆提系列、葛吉夫系列、阿納絲塔夏系列、《源場超自然關鍵報告系列》系列、《與神對話》系列、新時代系列(方智出版)、新心靈系列(遠流出版)、《金剛經》、《摩訶婆羅達》

疫情嚴峻,居家生活成了日常光景,這並沒有影響王琄的腳步,她仍繼續做喜愛的事,看書、看電影、錄 Podcast,並保有運動習慣、維持體能,不因「宅」而「窄」化了自己的視野。她更想藉此鼓勵大家,這段日子終究會過去,我們必須善用,才能不辜負時光。作為演員,隨時都在準備角色,無論環境如何,都沒有理由不前進。

王琄與故事工廠合作主持 Podcast「PUPA 小學校」。(圖片來源:故事工廠提供)
王琄與故事工廠合作主持的 Podcast「PUPA 小學校」。(圖片來源:故事工廠提供)

撰稿:黃羽萍

編輯:呂嘉薰(薰鮭魚)

攝影:拍手Clappin



#王琄#表演#演員#故事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