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21/08/23

專訪七十六号原子楊志光X新傳媒張龍敏:故事脫穎而出3關鍵,讓共鳴不分國界

現在各種平台都需要原創故事,應是故事創作最好的年代。」七十六号原子董事總經理楊志光如此說道。

為了徵集更多好劇本,他邀請來自新加坡、曾與導演王小棣合作劇集《你那邊怎樣,我這邊OK》的 Mediacorp(新傳媒)戲劇組主管張龍敏一起舉辦首個跨區劇本徵件活動,期望將視野延伸至東南亞,促成更多創意登上國際舞台。

很榮幸邀請到兩位活動主理人進行對話,分享各自在徵件過程的觀察與啟發,並提供編劇有志者一些創作的思考方向。

左為Mediacorp(新傳媒)戲劇組主管張龍敏;右為七十六号原子董事總經理楊志光。

好劇本須從根本扎起,讓共鳴不分國界

「台灣一直非常鼓勵原創,可是不代表我們每件事都得從零開始。」

楊志光首先便強調「老梗新玩法」,他認為,從不同角度切入或組合不同的概念,就能產生嶄新的創意,就像醫療題材已被美國拍了幾十年,熱門韓劇《機智醫生生活》卻能從熟悉的套路中找出新的可能性,以溫暖而瑣碎的日常擄獲人心,兩季都創下高收視率,更帶動一系列的IP商機。

除了創意,「情感」也是兩人十分看重的要素。楊志光建議,將創作核心放在共同情感或經驗上

以「公共住宅」及「高壓的升學制度」為例,即便語言與時空背景不同,卻是許多國家都在面臨的議題,這類作品就有機會打進國際市場。張龍敏則表示,無論愛情、友情、親情,談的都是「情」,「人性」放諸四海皆準,一旦抓準根本,再佐以個人長項與經驗,就有機會擦出新火花。

兩人的見解正好解釋了台灣與新加坡長期以來較難琢磨科幻題材的原因,成本考量之外,自身經驗與環境也會影響創作思維,「以前中國拍科幻題材,觀眾不會相信,可是現在『嫦娥』登上太空後,你就會相信了,戲劇創作一定跟社會有關。」張龍敏分析道。

根據觀眾屬性,為作品找到適合發揮的舞台

為了真正地開發劇本、促使文字影像化,他們特別為入選者舉辦工作坊,協助創作者將故事發想臻於完善,並讓最後進入決選的十名編劇有機會直面評審自我介紹故事與核心概念。

「我們做很多募資工作,也有很多人來找我們投資,無論哪個角色,我們都會回到最基本的概念──有沒有被感動?有,這個案子就值得做,如果覺得還差一點,我們也會直接告訴創作者哪邊可以再加把勁,我覺得這對創作者是最好的回饋。」楊志光笑說,投資人也是人,一定要能先被故事感動,才會去思考後面的規格、卡司、主創團隊等資源配置

第一場IP SALON邀請《通靈少女》編導陳和榆、《植劇場》編劇團隊的詹傑分享創作思維。(攝影:拍手Clappin)

在 OTT 平台逐漸成為主要戰場的時代,楊志光想提醒創作者,每個平台各有不同屬性的觀眾,當你的故事未被相中,不見得是作品不好,只是彼此不合適,編劇或許可以考慮投其所好:「如果是 LGBT 的故事,可能就很適合 GagaOOLala;如果偏向六到八集的迷你劇集,可能 Netflix 或 HBO 比較適合你;如果你述說的內容適合普羅大眾,那可能電視是最好的平台。」

近來因疫情影響,越來越多電影選擇同時上檔院線與 OTT 平台,甚至直接選擇後者為主要傳播管道,對此,楊志光認為,動作、科幻等類型,電影院還是佔有優勢,無論是聲光效果或 7.1 聲道都是家中環境所無法提供,更重要的是,人們往往會與親友共同前往看電影,收穫的不僅是觀賞經驗,更多的是情感交流。

兩人指出,在 OTT 平台收看的觀眾較易分心,電視劇的主線不能太過複雜,才符合觀眾可能邊做事、邊看劇的習慣;張龍敏因而建議,若你確定以 OTT 平台為主,敘事手法與製作方式就要因應調整,包含每場戲的長度,甚至台詞、音樂等能吸引觀眾的「聲音」都要考慮進去。

第二場 IP SALON 邀請《女鬼橋》導演奚岳隆、《誰是被害者》編劇徐瑞良與知名影評人李光爵(膝關節),分享如何在分眾化市場玩出新意。(攝影:拍手Clappin)

作品脫穎而出的三個關鍵

除了開發劇本,Rising Stories 亞洲說劇本徵集活動還有個更長遠的目標──讓故事成為 IP。

「其實 IP 是這個時代創造出來的詞,它就是智慧財產權,只是現在我們揉合商業運作,將核心動機轉化成不同的東西。」張龍敏正色表示,故事不能只是譁眾取寵,要有「核心」概念作為原點,才有機會連接不同的媒介,並透過思考「故事要說給誰聽」來改變與不同受眾的溝通方式,延長 IP 的存活時間

現行南韓有不少漫畫、電視劇相互改編的案例,台灣亦有成功將遊戲改編為電影、再改編成電視劇的《返校》。為了讓更多故事有機會成為 IP,除了執行度,楊志光還會特別留意作品的三個面向。

【Rising Stories 亞洲說劇本徵集】與拍手合作「好劇本給演員的安全感:演員視角的劇本解讀」講座。
邀請身兼《怪胎》導演、編劇、攝影、剪接的廖明毅及女主角謝欣穎,討論文字轉化為表演素材的過程及工作方法。(攝影:拍手Clappin)

首先,「轉化空間」是他相當看重的。故事本身能否於幾個媒介間轉換?要有充分的轉化空間,角色也是一大重點,「大部分的 IP 都是以人物為主,尤其動漫,從人物造型、個性,再帶出他的宇宙觀,這個 IP 大致上就成形了。」他進一步以漫威為例,美式的劇本開發模式偏向「小宇宙」的概念,裡面有許多不同角色,每個都能各自獨立為支線,也能像拼圖一樣慢慢地拼湊出故事全貌。

這進而影響到他看重的第二點「延展度」。故事有沒有機會發展至第二季、第三季?不斷地講下去,成為長期發展的題材?最後,則是「根據趨勢或事實發展的題目」,若有某個社會事件或新聞的啟發作為基底,觀眾通常容易得到情感依託,更易引起迴響,口碑自然較易發酵。

【Rising Stories 亞洲說劇本徵集】與拍手合作講座,邀請《想見你》編劇簡奇峯、演員曾之喬對談。
聊聊編劇如何自創作建立演員的安全感?演員又該如何賦予角色生命力?(攝影:拍手Clappin)

編劇是賦予故事靈魂的人

近期徵件告一段落,意味著工作模式即將從「個人」進到「團體」,編劇需要更敞開心胸,接受各方的資訊與建議,進而去調整、修正自己的創作。在訪談尾聲,楊志光與張龍敏也有些話想鼓勵各位創作者:

「劇本是整個作品的靈魂,看似虛無飄渺,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張龍敏感性說道,編劇需要強大的感受力,才能醞釀出「靈魂」,正因如此,他不忘提醒:

「編劇對事情的看法不能只侷限在表面帶給自己的感受,『怎麼思考』會成為不同的切入點,編劇要找到這個感動,清楚自己要寫什麼?為什麼要寫?寫出來對我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如果這些都很清楚,脈絡就清楚了。」

楊志光則呼應文章開頭所述,如今是創作者的黃金年代,只要有好故事,不怕沒有發揮的舞台。

「編劇就像魔術師,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副牌,怎麼玩出不同把戲,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他鼓勵編劇勇敢創作,跟演員一樣需要大量練習,不妨參加更多類似的活動、比賽,和不同思維的編劇交流,拓展自己的視野與能力。

訪談最後,兩位穩重的長官就像溫暖的爸爸呼籲,就從生活開始,找尋內心被觸動的事件,試著放大這份感受,運用自己的創意施點魔法,讓名為「故事」的漣漪一點、一點地擴散出去吧!

(攝影:拍手Clappin)

延伸閱讀

評審專訪


採訪、撰稿:黃羽萍

編輯:呂嘉薰

圖片:七十六号原子提供


#七十六号原子#新傳媒#楊志光#張龍敏#劇本#編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