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21/06/07

專訪演員蔡淑臻:多年的讀本觀察──台灣編劇難為,近八成劇本「有皮無肉」

從模特兒轉戰戲劇表演,蔡淑臻一路走了快20年,曾四次入圍金鐘獎女配角獎、女主角獎,去年更以《噬罪者》「唐娟」一角獲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的肯定。

演而優則編導的她,今年為「Rising Stories 亞洲說劇本徵集」活動擔任評審,替市場挑選潛力劇本。更從演員的工作經驗出發,與我們暢談多年的讀本觀察,何謂好劇本?如何挑本?劇本對演員是助力?還是阻力?

一個編劇寫八個角色,常讓劇本「有皮無肉」

問起對劇本徵集的期待,蔡淑臻非常豪氣地說,不僅要從華語市場的角度來看,台灣更該考量國際市場的需求,「雖然我們有在進步,但不管是類型片還是文藝片,都還有繼續琢磨的空間。」

以國際市場為目標,蔡淑臻舉了美國與韓國的例子來分析。在美國,不論是好萊塢大片或影集,都由整個編劇團隊共同創作,韓國則有專業的編劇學校培養人才。

在國際市場上,編劇費用大概佔製作成本的5%到10%,以5%來算的話,一部2,000萬美金的戲,就有100萬美金,約2,800多萬新台幣的費用支付在劇本上,這樣的數字不論要養編劇群,或開發個兩年以上,都綽綽有餘。但台灣影視產業目前的狀況,平均一集劇本費用落在8到12萬元,頂多只能聘請一位編劇加上一位編劇助理。」蔡淑臻清晰俐落地以數字佐證,感嘆資源有限,台灣編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我常常拿到劇本,會覺得裡面八個主要角色的說話方式、思考邏輯都很像,因為就是一、兩位編劇寫出來的。」蔡淑臻形容這樣的劇本「有皮無肉」,為了讓故事變得飽滿、落實人物的生命力,拍攝現場的導演與演員都得投入更多心力,才能真正像齣戲。十幾年的表演工作,蔡淑臻坦言,近八成拿到的都是這樣的劇本。

塑造角色的差異性,台詞應忠於故事而生

如果是我要來參加劇本徵集,或正在創作故事的朋友,在確立故事的框架後,可以找與劇本人物性格相近的朋友來角色扮演。

透過觀察不同朋友的說話方式,模擬角色念對白時的用字遣詞,或因朋友個性的特點,衍伸出角色可能的行為舉止。「比起一個人在那邊燒破腦子、用有限的人生經驗來創作,和四、五個朋友一起討論,都會產出令人驚喜的作品,因為你光在對白上就有差異性。」蔡淑臻如此說道。

之所以這樣建議,是因為蔡淑臻特別在意角色間的差異性,這也是近年她挑選劇本的原則之一。

每當拿到新的劇本,她不只看自己飾演的角色,也會分析其他要角的性格。「劇本有它要傳達的核心思想跟訊息,每個角色在劇中都有各自的任務或方式來達成這件事(指傳遞核心訊息),所以在表演時,我會盡量發揮我該負責的部分,同時避免跟其他角色的功能重疊。」

回到劇本創作本身,蔡淑臻再次強調,即使是找齊朋友角色扮演來摸索對白或內容,仍得先確立故事的主軸,因為所有的情節與人物互動,都將圍繞著訂定好的主題開展。

她十分推崇美劇撰寫台詞的功力,「我很喜歡美劇常出現的聰明對白,這裡指的不是說人物很聰明,而是角色間透過對話的互動,不拖泥帶水,觀眾在他們開口前猜不到下一句話要說什麼,節奏明快地推進劇情,這樣的戲看起來自然就過癮。」

「其實只要與角色貼合,即使是很樸實的對話,也很有力道。」她小結。至於,如何拉出角色的差異性?同時又緊密連結人物特性跟情節、推動故事發展?唯有最清楚角色配置的編劇才能辦到,這也是蔡淑臻認為,編劇應費一番功夫、好好琢磨台詞的原因。

劇本要以明確的「動作」呈現事件推進或人物性格

蔡淑臻還觀察到,在劇本當中的「三角形」時常成為演員準備角色時的干擾。若編劇誤用或濫用了代表演員動作的三角形,反而箝制演員的表演空間。

「比如劇本寫說:『淑臻潸然淚下,哭得像一朵木槿花。』這種三角形我就會先劃掉,以免影響我做準備。」蔡淑臻解釋,有別於呈現氛圍、狀態的小說筆法,劇本的重點是推進劇情。一場走進咖啡廳的戲,若像小說般特意花費篇幅描述店家的外觀、擺設、氣氛等,蔡淑臻好氣又好笑地說:「兩頁的內容我兩秒就演完了,因為就是我走進店裡的動作而已。」

 「『三角形』存在的目的,是幫助演員了解編劇的思考邏輯,及編劇想像的畫面。

她進一步說明,與其描述角色的內心焦慮,不如更明確地寫出「行為」來呈現「狀態」,或許是杯子拿得不穩、因雙手發抖而不慎摔落水杯、一直捧著杯子卻一口都沒有喝……「要有『action』演員才能表演,觀眾也才有東西可以看!」

觀察人性,感受世界的變動

曾有機會加入主創團隊,以演員身份和導演、製片、編劇等一起工作的蔡淑臻,說起那段經驗面有難色,嚷嚷著討論劇本著實燒腦,卻已經在她心中埋下創作的種子,只是目前還沒滿足自己的表演慾,也許哪天天外飛來一筆,就會開始寫劇本。

雖然還沒有動筆,仍不免好奇在蔡淑臻心中,有哪些「事前準備」是編劇需要不斷累積的?沈吟了一會兒,蔡淑臻給出第一個答案──好好觀察人跟人之間的互動

她不疾不徐地說道:「即使是大家口中的『爽片』,戰爭片也好,英雄片也罷,最後還是回到對人性的描寫;當面臨生命危急時,人會做什麼樣的選擇?呈現出來的是你的善還是惡?大部分的片子都是圍繞這些討論。」若沒有以「人性」為基底,再怎麼精彩的特效、大場面的調度,還是會使觀眾感到空虛。

另一個讓她掛念在心的──要感受時代的變動。這句話看起來頗為沈重,但她說,其實就是對自己身邊的事多一份關心而已。

年過不惑,與兩性、婚姻相關的議題,總讓她感觸良多,「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到了什麼年紀就非要結婚不可,再說台灣也能多元成家,兩性關係應該有很多選擇。」回頭翻看二十年前的劇本,會發現裡頭與性別相關的內容,有些已經不適用,「那樣的表現手法在當時可能是一種流行的語言,但時代一直在變遷,身為創作者,還是得感受世界的變動。」

「文化」是會反映在影視作品中的,蔡淑臻提及,創作者更有責任透過作品好好表達。「生活中有許多『日常』,它的存在並不是小眾,不應該是要特別反抗才能爭取得到,對於在影視產業從事內容創作的人來說,利用作品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日常,當這些議題常常能被接觸到,大家也就見怪不怪了。」

這兩項重點,正是蔡淑臻擔任劇本徵集活動評審的審查標準。但說了那麼多,回歸直覺反應,蔡淑臻誠實表示,希望看到那種劇本是讓身為演員的她一讀完就說:「嗯!我想演!」那大概就是好劇本了。

採訪、撰稿:田育志

責任編輯:呂嘉薰(薰鮭魚)

攝影:楊雅晴

場地協力:KONZY KAVA



#蔡淑臻#演員#表演#編劇#亞洲說劇本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