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2024/04/09

試鏡時導演說「有沒有另一種演法」不是在考你,是對你有興趣

好不容易收到了試鏡通知,準備好了造型跟表演。不一會兒你已經人在試鏡間完成了第一次的演出,你的狀態有點緊張,但是看看他們的反應,好像還可以。

 

選角或者是導演開口問「嗯,你有沒有準備另一種演法?」

 

完蛋了,我沒有準備也想不到......「要另外的演法」是不是我演得很糟???

課堂上,演員一定要要求自己做出行動

重點一,不是演不好,是對你有興趣

 

讓我們換個視角:你去了一間餐廳,看到菜單上的菜色還不錯,有點猶豫到底哪一個比較適合今天的胃口?你忍不住問服務生「你有推薦的嗎?」

 

這表示你已經對這間餐廳激起好奇心了,讓你想了解它更多,並在其中找到適合你的選項。

 

我們再把視角回到試鏡間,雖然聽到這句話你一樣會有緊張,但好消息是「他正在留時間給你」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裡,不被導演或選角青睞的那個你,此時已經在收包包了。

 

在我過去的業務經驗裡,最擔心的是當你表現完之後換得客戶一張死板的臉,或者是禮貌、合宜的笑容,這些線索都很難提供資訊讓你判斷「他需要的是什麼」。如果情況允許,你可以主動詢問對方希望看到什麼:「希望我來更有爆發力的表現嗎?」「或是換一個正向一點的?」試鏡過程並沒有太多時間讓你嘗試與反覆溝通,因此你提出的想法都必須是濃縮過的結果,並且導向更精準、明確的表演選擇。

 


重點二,隨時準備第二招

 

冷→熱;生氣→自責;調皮→嚴謹。把原本的設定翻轉過來,嘗試另一種詮釋的可能,如果你能力夠好,甚至可以在一拿到劇本時就開始準備兩種、三種的表演選擇。

 

你一定會覺得:「時間這麼短,怎麼可能!」

 

沒錯,這正是排練的意義。

 

如果演員能明白整個戲劇產製的過程與時間長短,就能知道從排練、試鏡、讀本、開拍是一個逐步收斂表演目標的過程(在理想狀況下,開拍前也應該有排練。台灣至今仍沒有普遍風氣在實行拍攝前的排練,因此演員仍必須理解:產出表演不是等拿到劇本才開始。)

 

排練的目的是讓演員在正式開拍前,能基於對角色、劇本、導演風格的理解,去「嘗試」表演選擇並與導演核對方向。也就是說,你對角色的千萬種想像,應該在開拍前被收斂成為一個目標,讓你在片場時很清楚自己在演什麼、在講什麼,並依照與導演核對過的方向,依照現場狀況進行調整。

 

我們都知道,片場的狀況非常複雜:你可能遇到沒經驗的導演、遇到陌生的角色情感、遇到過多干擾的現場狀況、遇到與你使用不同溝通邏輯的導演…。演員最糟糕的狀況是:搞不清楚片場現況,在導演關注全場調度時,去問你對於角色非常基礎的問題。

 

不管怎樣,絕對不是在現場才做嘗試做選擇。

 

所以演員要能理解,你平時的訓練都是在為了正式開拍而準備。

 

如果在試鏡時無法給出不同的表演選擇,也等於間接曝光平時沒有建立演員自己對於表演、角色、自我能力的掌握與理解。而這些工序,多半是演員自己可以在家完成,或者與其他演員對練、觀看、討論,與不同溫層的演員討論、回饋、修正。

 

因為你的基本功,平時準備過不同的表演選擇,才能在短時間內給出具有一定程度的表演。


表演從玩開始,如果失去玩心,觀眾怎麼會為你傾倒?

重點三,「玩」出自己亮眼處,面對導演就不緊張

 

就像運動員不會等比賽才開始運動,演員平常就要刻意練習自己的試鏡技巧(技術與觀念),即便不知道自己會拿到什麼樣的劇本,只要具備角色建立的認知、劇本分析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擅長什麼、哪些類型表演會得分,當拿到台詞時就不用從頭來過。

 

演員根據重點二刻意練習相反的設定,即便這樣演出來非常怪,你都可以在過程中篩選出有效與無效的表演選項。這是來回打磨你對自己表演範圍的拿捏程度,請試著從中找出:你最擅長的、你第二與第三擅長的。甚至你有某些技能,試著融合進去。

 

比如你的英文很好,可以準備(A)華人角色版本:台灣普信女(B)留美華僑角色版本:白富美晶晶體女。你可以從人物設定上翻玩、從台詞的情感上翻玩、從自己的不同面向上翻玩,重點就在於嘗試。

 

在過去的教學經驗裡,我觀察到台灣演員們很怕自己「做錯」,而香港演員一旦自己有了想法就會立刻舉手跟老師說「我來」。這樣的態度讓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更能夠快速、精確給予演員適合他的意見,只有演員必須先做了,老師才有依據來討論他的表演。

 

演員們也不要忘記了,表演裡面是沒有對錯的,如果忘記要「玩」,失去探索跟嘗試的心態,表演真的成為了你的「業務」而不再具有樂趣,我想觀眾看了也很難被打動吧!如同我一直呼籲的,排練的目的是為了「嘗試錯誤」。當你把錯誤的選項、沒有效的選項都練習過,那你將在過程中找到最適合你發揮的表演方法。

 

不斷去拓展你的表演選項,甚至到針對一個角色能給出5種、10種以上的想像,最後回到「導演想要什麼」。在這最重要的環節裡,是將你所擁有的各式選項與導演核對,他可能要A或者A+C+D,而你也將因為你有足夠多的資料準備在心裡,因此更能夠從導演的口語裡穿越過去,摸索出他可能想要的排列組合。

  

因為你能預判導演的想法,在與導演溝通時就更不容易被抽象的指令、強硬的情緒給卡住。你將能知道什麼是「他要的」、什麼是「我給得了的」。一來一往,你給出的表演將具備差不多好的水準、你的溝通能針對表演專業,因此也更能在劇組心裡留在專業的形象,為自己鋪路。


廣告公司教我的秘訣:AB提案

 

我在進入廣告公司擔任創意時,學到了一個幾乎必勝的技巧:永遠準備第二條路,甚至第三。

 

就如同你會事先拿到角色,好一點的狀況可能會先知道劇本。我們廣告公司在提案前,也會先知道客戶的需求是什麼,有時候我們還會去研究客戶喜歡什麼。

 

依循著這兩個線索,我們會花半天到一天的時間來思考該給出怎樣的提案,其中一定有一個提案是符合客戶期望的,它可能就是最基本的安全牌、不會出錯,幫助我們談成客戶。

 

另外一個,有可能是我們自己非常喜歡的創意,有時候會跟前一個提案南轅北轍,有時候會帶了一點驚喜。

 

在廣告公司的創意發展環節裡,我們非常重視客戶的需求,畢竟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要解決客戶的問題,也因為能解決問題,才讓我們可以有收益養活自己。

 

對我而言,演員的存在也是要解決導演的問題。因此我們發展創意會在天馬行空之後,進行分類歸納,回到前面所說「客戶的需求」、「客戶的喜好」往往這樣的過程十拿九穩,如果前端的情報收集能力很精準,更會大大提高提案著命中率。

 

然而這對剛開始入行的新手創意來說非常辛苦,就像新手演員要搞定建立一個角色就會花上不少時間,過去每次在我完成一個創意,要再準備第二個時,通常會先下樓買一手啤酒(笑)。

 

這個過程在我入行第三年開始就變得輕鬆,由於非常熟悉客戶的樣貌、我的能力範圍,大概一個小時內就能給出兩、三個想法。同時因為技術夠熟練,一天的時間就能將這些想法完整端出來。而不管客戶選哪一個,我都會得到好處。

 

如果下次試鏡時,選角問你「有沒有另一種演法?」

我希望能見到你堅定而興奮的大聲說「有!」

原文出處〈點此閱讀〉

 

筆者/林惟駿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導演組畢、表演浴場創辦人,執導《狂人教育》、《文明的野蠻人》,並曾參與電影《破風》、《葉問3》行銷企劃。其後進入廣吿業界擔任創意,曾服務 KIA、MITSUBISHI、 INFINITI、格蘭利威、三花棉業、麥香、元本山、美顏相機等品牌。

2020成立表演浴場,提供表演者自我經營、行銷佈局、身體訓練、表演技巧等等就業觀念。並活躍於表演藝術的行銷製作,協辦臺灣藝術教育高校聯盟「新世代音樂人才築底論壇」,同時為桃園市武陵高中音樂班兼任教師。

表演浴場IG社群〈點此進入〉

表演浴場官方網站〈點此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