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為專業的演員,你需要接受具有公信力的表演教育,接受專業的訓練,並在未來的舞台或銀幕上發光發熱。大陸地區和台灣都擁有數所享譽國內外的表演藝術學校,每年吸引著無數熱愛表演的學生報考。本文將介紹大陸三所著名的表演藝術大學和台灣四所著名的表演藝術大學、兩所高中戲劇班,外加美國培養專業演員的學校告訴你。同時,拍手團隊也將告訴你,如何與反對報考這些學校的父母溝通!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討論台灣最常見的演員類型,從廣告、電視、電影演員到舞台劇演員,以及動作演員等各種類別進行簡單的介紹。
Q:獨立接案案源不穩定,但為了生活,很多工作時間沒辦法很彈性因此能接案的時間更受限,我一直很難去找到生活跟接演戲的平衡。 A:目標設定完成後,將時間分配好,你在處理的只是事情的優先順序。
耘夢演藝學苑創辦人陳尚筠老師詳述MD卡對於產業工作選角流程的重要性,並說明MD卡拍攝前的基本準備重點。(備註:MD卡即Model Card,模特卡)
某些導演想要看到他需要的「現象」,因此不懂表演的他,或許會需要你跟過去的創傷經驗進行一場魔鬼的交易,回想私人的創傷,然後崩潰大哭,你的眼淚是導演的救贖,讓他用藝術表達了真實。 然後呢?你進行這場交易後,導演有任何技巧能幫你離開你召喚的創傷經驗嗎?
去藝術大學戲劇系教課時,不只一次碰到這樣的狀況, 學生說:「剛才的默劇很好玩,但不知道有什麼用,希望多上點寫實表演。」 或許因為影視產業的盛行,大家爭相投入鏡頭當中,覺得寫實才是表演的王道,其他的表演太誇張或是不實用。 我會這麼說:在人類表演的長河中,表現性的身體佔了很長的時間,寫實是很晚近的產物,沒有對錯,只是路徑不同。
那甚麼叫沒有在當下?比較粗略的講法叫做演員將專注放在過去的或還沒發生的事情。最常見的狀況是,演員知道等一下會有情緒比較大的戲;可能出於擔心或求好心切,在還不到該段落之前......
要論這種作品為何成功,實在有太多可以講了:耐得住性子的導演、相當有韻味的台詞、演員精湛的演技、強大的設計群們等;每一個都如此獨特,卻又同時都與其他元素配合得恰到好處,成就了這部電影的美好。而從戲劇結構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部作品在操作一個手法上面是相當厲害的,那就是「想像作為一種反派」。
「吵什麼吵?照我說的去做很難嗎?」 像這樣的對話不會只出現在學生劇組,甚至專業劇組內也時有所聞。然而一昧禁止導演生氣、形式化的要求劇組氣氛,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到底怎樣才能降低劇組內的情緒摩擦,讓事情可以更快、更好的推進下去?我們需要一起深入理解情緒這件事。
在我已經知道結果會是誰獲勝的前提下,居然還能讓我帶著怒氣離開電影院,我想除了緊湊的導演節奏、嚴謹的劇本以及一票頂級卡司出神入化的表演之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它的特殊反派結構:有「旅程」的反派。
許多同學在選擇課程的時候常常會有一些疑惑,不確定課程的內容是不是適合自己。 通常同學問我的時候,我會先問,你對於自己的表演,有沒有特別想加強的部分?例如聲音、或是獨白?如果有的話,可以尋找專門的課程。如果目前沒有特別的想法和需求,可以針對基礎表演練習,找到以基礎演員訓練的課程,從綜合性的學習下手。
巧合在戲劇之中其實是很常見的元素,因為它是激化戲劇張力相當有效的工具,也是相當悠久、使用流派最複雜的工具之一。然而,戲劇(尤其是寫實劇)是很講究邏輯的劇種,它非常看重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並藉由這樣的因果關係,去觀察在時間跨度上人物情感的變化,以及情節的發展。
當演員之前,先了解片場的Dos and Don'ts吧!不管是不是主要角色,演員在現場的基本觀念是一樣的,每個演員都做好分內事,拍攝一定能夠進行得更快。
學生製作接不接?這是很多演員內心的困擾。學生製作案通常費用不高,製成的影片若未取得影展機會則觀眾觸及度不高。不過,同時也因為這類型的案件能提供的片酬不高,給了更多新進演員爭取工作的機會。到底要不要參與學生案件?這篇文章就優缺點提供給演員們思考。
每位演員都多少遇過以下狀況:「上表演課時感覺良好,但到了拍攝現場,卻突然不會表演了!?」其實,這不是突然不會,而是現場有著太多因素影響演員表演,其中最大的影響是:「不安全感」。本篇文章讓演員們了解可能會遇到的挫折,希望未來在拍攝時能夠降低演員的不安全感。
成為演員的第一步,就是需要一份好的形象照。但形象照的用處是什麼?如果沒有預算能夠怎麼做呢?
試鏡,是演員爭取機會的第一步。光是試鏡,就分成各種不同方式;廣告、電視電影、偶像劇、舞台劇等,每種戲劇類型的試鏡、每個導演和選角的試鏡方式也都不同,在這樣複雜的試鏡過程中,到底該注意哪些事呢?
拍手學堂邀請電影《青春弒戀》的導演何蔚庭及主要演員李沐、陳庭妮和丁寧,聊聊在拍片前是怎麼揣摩、思考人物。
《Signal信號》製作人荻原崇、韓《與神同行》監製元東淵、《斯卡羅》導演曹瑞原、《當男人戀愛時》導演殷振豪、監製程偉豪及金百倫、《聽見歌 再唱》導演楊智麟、監製陳鴻元,就各自的改編作品分享經驗。
如何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判斷適合拍攝的IP?如何透過大數據開發題材、進行田調,甚至是後期行銷?
創意和商業一定位於天秤的兩端嗎?英雄旅程舉辦「劇本開發診斷活動」專題講座,究竟如何取得創意與商業的平衡,創造保有作品獨特性,又讓觀眾二刷、三刷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