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2021/03/09

【監製者們】 瞿友寧:從導演、監製身分看創作者──拿出勇氣和真誠

從《我可能不會愛你》、《花甲男孩轉大人》的「瞿導」轉變成《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無聲》的「瞿監製」,瞿友寧如何應用雙重身份,將過往的導演經驗轉換至監製角度?創作者應具備什麼樣的思維,才有機會擴大市場?又,好內容還得靠哪些元素,才能吸引更多觀眾?

創作者應該要更勇敢、大膽一些

瞿友寧首先以「創作者」的思維談起,點出市場一窩蜂的現象──許多人看到流行什麼題材,就跟著往那個方向走,反倒失去故事最重要的「真摯情感」。

他鼓勵所有創作者,不要拘泥於形式,長片、短片、電影、單元劇等都有各自的邏輯和值得嘗試、學習之處。因應現實條件,先思考自己關心的是什麼?現階段可以做好哪件事?在預算之內,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他以自身為例,過去他習慣以商業片思維操作電視劇,在既有限制下盡情嘗試,得到市場熱烈的反應;然而,切換至電影,他就恢復「文以載道」的風格,肩負更重的社會責任,受限於創作格局裡。他反思,自己不該被外界眼光綁架,刻意追求大眾所認定的「好電影」,身為創作者,應更加勇敢,而非只是待在安全範圍。

因此,當他開始擔任監製,便時常與創作者分享經驗,期待他們拿出勇氣創新,不要只服務別人,要誠懇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並抱有堅持。那時,他便如此鼓勵身兼《無聲》編劇及導演的柯貞年:「這是你第一部長片,此時不大膽,更待何時?」

好內容是基本,還需要三要素才有機會賣座

秉持著想幫助更多創作者的心情,瞿友寧近年參加金馬創投、劇本媒合會等,透過建議、投資或改變宣傳手法,讓只差臨門一腳就能成功的好故事更快被看見,甚至成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根據過往經驗,瞿友寧歸納出賣座作品的三要素:

一、類型:從「命題」到「宣傳」都要讓觀眾清楚地知道「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體驗」,並讓他們得到符合想像的內容。瞿友寧強調,並非指不能製造驚喜,導演亦能安排反轉,但該有的鋪陳不能省略。

二、明星:明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觀眾會因熟悉的面孔而進入電影院,若是尚未被大眾認識的新生代演員,就想辦法將他打造成具有明星魅力的模樣。瞿友寧表示,他們一開始就為《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主角陳昊森與曾敬驊拍攝沙龍照、出版《演員交換日記冊》,將他們推到第一線,除了增加曝光,還能打破觀眾的迷思,同志片也可以走純愛路線。

三、話題:瞿友寧強調,畫面裡的每個元素都要能為票房加分,塑造能夠成為話題的名場面。他以《花甲男孩轉大人》為例,一場三分半鐘的畫面引起熱烈迴響,透過「盧廣仲與蔡振南的化學效應」+「沿路飆罵三字經」+「一鏡到底」等元素層層堆疊,讓觀眾發現原來盧廣仲這麼會演!

而他所監製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則將時空背景選在他與導演柳廣輝熟悉的年代,透過「距離美感」與「權威環境」帶出「同志間的壓抑情感」,懷舊+男男組合,創造獨樹一幟的美感。

不僅如此,瞿友寧還會針對不同的作品採取「客製化的行銷模式」,過去在《花甲男孩轉大人》便帶起以直播與觀眾互動、討論劇情的風潮;《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則選擇在誠品信義店的空中花園舉辦「星空電影院」,在夜景下邊享用點心與飲品,邊微醺著享受電影的純愛氛圍。「重點是,一切的規劃都是為了讓大家拍照打卡。」他笑說,觀眾看完一部電影,即便喜歡也未必會寫心得,但獨特的體驗會讓人忍不住想在社群分享,口碑自然能擴散出去。

不要跟隨別人的腳步,觀眾要看新的東西

OTT平台興起後,觀眾擁有更多收看戲劇的管道,各家平台爭相推出原創類型片,增強觀眾黏著度,因此,瞿友寧認為,創作者不必擔心好內容被埋沒,只要好好地進行成本控管,幾乎都能回本,困難之處在於如何為作品爭取更多預算、和國際作品競爭。他指出:「現在的思維應該是,老闆或投資人給你五百萬,你要告訴他:『我可以幫你把五百萬賺回來。』這樣下次有更高的預算,就會願意交給你。」

此外,爭取輔導金也是讓作品問世的方式之一。曾擔任長片輔導金評審的瞿友寧表示,「無可取代的劇本」、「市場區隔性」、「全新觀點」等都是判斷的標準之一,最重要的還是「真誠」,創作者對作品有沒有愛,經驗豐富的評審都看得出來。

除了文化部的長片輔導金,亦有部分地方政府提供補助,原則同樣適用,只是通常會多一項「提升地方文化藝術或促進觀光產業發展」的條件,創作者在場景構思上需多加著墨。

整場講座中,瞿友寧反覆強調──創作者不要跟隨別人的腳步,要做只有台灣會做的內容,從自己生活的土地上長出的東西最獨特,不僅能勾起台灣觀眾的回憶,也能成為國際欣賞的文化風景。再來便要塑造明星,演員與作品應是「互利共生」的關係,彼此相輔相成,產業才能走得更加長久,進而有機會再現台劇風光的年代。

撰稿:黃羽萍

編輯:呂嘉薰

攝影:黃煌智


#監製#瞿友寧#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導演#影視產業#我可能不會愛你#拍手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