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時,「剪接」這項極重要的幕後工作常被觀眾忽略。若沒有剪接師穿針引線,將導演、演員、攝影等人現場拍攝的素材重新排列組合,便不會誕生引人入勝的作品。同時,總得反覆看上好幾遍素材的剪接師,也是另一個對現場表演、對演員無比了解的存在。【給演員的10+2堂課】邀請兩位曾入圍金馬獎的剪接師——高鳴盛、解孟儒,來和大家聊聊剪接與表演之間,究竟有哪些化學反應呢?
觀影時,「剪接」這項極重要的幕後工作常被觀眾忽略。若沒有剪接師穿針引線,將導演、演員、攝影等人現場拍攝的素材重新排列組合,便不會誕生引人入勝的作品。同時,總得反覆看上好幾遍素材的剪接師,也是另一個對現場表演、對演員無比了解的存在。【給演員的10+2堂課】邀請兩位曾入圍金馬獎的剪接師——高鳴盛、解孟儒,來和大家聊聊剪接與表演之間,究竟有哪些化學反應呢?
若說編劇是為前期作業抓出支點,那剪接就是替後期定錨。每個在影片中出現的表情或演出,都是由剪接師與導演討論後決定採用的瞬間;不論是配樂、音效,都得等定剪後才有辦法開始進行。
在這樣的工作中,高鳴盛認為,剪接師無論如何都必須參與表演。
「剪接可以非常細微,一個角色聆聽的表情,如果剪他眨眼的瞬間,觀眾會覺得他好像沒用心聽人說話,如果剪他直愣愣地盯著的畫面,就會讓人覺得他很認真在聽。」其實就像演員,高鳴盛表示,剪接師都得入戲成為每個角色,才能最貼切角色的心情去剪出最適合的片段。
一旁的解孟儒頻頻點頭稱是,回憶自己在剪接《誰是被害者》的那半年,幾乎天天都覺得自己就是被害者,但若不沈浸在素材裡,全心全意感受那些或是陽光、或是陰暗的情緒,又怎能看得透徹?「我們就是在接受素材裡的內容,保持清醒地過濾和篩選,最後整理出可以用的片段。面對每個素材都是這樣的輪迴,接受、過濾篩選、整理……」解孟儒說得直白,剪接就是種創作的過程。
在大量觀看素材時,是否有從中得出一些能提醒演員的地方?高鳴盛從現場拍攝方式提起,由於多半是配合場景「打橫拍」,演員可能同一天就拍了第一場戲與最後倒數幾場戲,「很多演員可能沒注意到,在戲裡的每一分鐘,角色都在劇烈地改變,隔幾場肯定是完全不同的生命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演員得在每場表演中加入時間的歷練,才能讓素材在按照時間排列在一起時顯得合理。
解孟儒則認為,演員在表演當下的「真誠」,是很重要的。
反覆觀看素材,剪接師會對演員產生一個整體的感覺,「如果演員有東西敷衍了、漏掉了,就會在我們腦中植入一個印象,這種印象有時候是控制不了的。」所以,解孟儒也藉機提醒演員們:
「可以的話,平均分配你的體力到一天的每一顆鏡頭,這樣我才能看到你真正好的狀態,然後導演與剪接師在閱讀素材時,才能不被起伏不定的情緒影響,進而替這個角色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至於,要如何在表演中加入「時間的歷練」、又真誠地呈現角色的心理狀態?
解孟儒提及,替角色做人物小傳,自然有助於整理角色每個階段的心情,但他也分享,在不同類型的電影中,導演要求的演法可能與演員做的人物小傳不相符,「比如說亞斯伯格症,真實世界的亞斯伯格症跟戲劇世界的亞斯伯格症是兩件事情。」因此,他接著說,編劇也需要扮演觀眾,替演員把關,讓演出來的角色受觀眾喜愛,才算成功。而作為演員,應該先釐清拍攝的片子類型,相信並配合劇組的需求,才是專業的表現。
「我發現觀眾很容易被畫面上在動的東西給吸引。」高鳴盛從另一個技術性角度說明演員如何將觀眾帶入角色的情緒中。他觀察到許多優秀的演員如戴立忍、黃健瑋、吳慷仁等,都很擅長控制自己只有某個細微的部位在動,例如一個皺眉、一次的眼神閃爍,甚至是吞一下口水,這在電影特寫鏡頭時,都會加倍引導觀眾去注意到演員的情緒狀態。
「演員必須要把觀眾考慮進來,什麼時候觀眾是遠遠地看你?什麼時候又是近近地看你?要知道劇本裡觸動觀眾的moment是什麼時候,然後懂得用動作去影響觀眾的視線。」
因此,高鳴盛強調,演員是需要了解剪接的,目的在於知道自己的表演會如何被使用。「剪接一定是在整部片的主題下去做修整,不是以演員為主,也不是以導演為主,重點是在故事核心與劇本架構。」在這樣的前提下,即便配角演得再好,剪接師也得忍痛把它縮短;又譬如說,第三場動作戲拍得比第十二場還要好看,也要把第三場剪得很無聊,「顧全大局」,劇情才能精彩。
延伸自高鳴盛的分享,解孟儒認為,這都是演員必經的修煉。「演員要掌握劇本給這個角色的空間,如果他是一個相對單一的角色,那也沒關係,就去接受它,然後盡力做好。一直一直經歷這個過程,最後會找到一個健康的心態去看待這件事,你也就不會有過多的表演慾,這時候你的素材看起來就會讓人覺得舒服。」
講座的最後,高鳴盛提醒演員,雖然要試著了解剪接,在表演時卻千萬不要顧忌太多。
「不論是幕前或幕後的所有技術,都是用來幫助角色表達情緒,不論有焦、沒焦、動作連不連戲,都不是最重要的,角色的情緒不連才麻煩。」
全心全意進入角色、浸入情緒,拍出的內容自然會產生更多發揮的空間,一如解孟儒所言:「對剪接師來講,我們最後選擇的,都是有情緒的當下。」
撰稿:田育志
編輯:呂嘉薰(薰鮭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