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2020/10/29

拍手學堂|導演易智言:演員不用怕表演裡有「自己」

導演易智言的影視作品從《寂寞芳心俱樂部》、《藍色大門》到《危險心靈》,大部分都啟用素人演員,不論是那時的桂綸鎂、陳柏霖或黃河,都曾公開表示過,第一次的表演經驗能從易智言開始,非常幸運。

對易智言來說,選擇素人演出,不過是為了符合角色設定,尤其是青少年角色,不管是身體徵象或內在單純的氣質,是很多成年演員難以重現的。當然,能有這樣的堅持,易智言對於自己所學的表演系統有一定的自信,「我希望他們日後能成為正式演員,所以會把我自己學到的一套教給他們。」

如何成為導演眼中有潛力的素人演員?

相較於其他表演創作者如導演、編劇等,演員是相對被動的身份。易智言舉例,因演出《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等片快速竄紅的演員提摩西夏勒梅,近日又將推出話題電影《沙丘》。儘管他的表演才華銳不可擋,該片導演丹尼斯維勒佛卻透露,夏勒梅在參與他前作《私法爭鋒》一個配角的試鏡時,也曾遭淘汰。

維勒佛坦言,當時夏勒梅在試鏡時表現得十分出色,最後沒被採用,純粹因為體型不符角色需求。這例子證明了,再優秀的演員,也必須遇到適合自己的角色,才有發揮的機會。

這讓易智言聯想到,籌備《藍色大門》時,第一個相中的男主角人選就是黃鴻升,因資金遲遲不到位而延拍,最後無緣合作。後來,他又陸續相中張孝全和陳柏霖,兩人年紀相同,最終考量兩人與女主角桂綸鎂搭配的協調感。

易智言回憶,陳柏霖有過動氣質,張孝全則不太動,顧及桂綸鎂飾演的「孟克柔」是個壞脾氣女孩,屬於比較「重」的角色,自然希望另一個角色是個輕盈的對照。「我們把表演分析到最後就是『速度』、『方向』、『重量』。」「孟克柔」相對慢、猶豫、反覆,反之,陳柏霖飾演的「張士豪」反應快、動來動去。

「最後由陳柏霖出線,不是因為陳柏霖適合原來設定的張士豪,而是陳柏霖帶給這角色我原來書寫時沒預想到的特質。」易智言小結,他最注意演員的氣質,最怕演員隱藏。他建議,演員都該把自己的設想拋開。

我非常排斥沒有個性或不展現個性的演員,要先有自己個性,才能被看到。

演員應該怕被貼標籤嗎?

許多演員怕被貼標籤,易智言認為,演員反而不該怕「標籤」。就好比,大家公認梁朝偉會演戲,「在他那麼多的作品,你覺得看來看去都是梁朝偉,可是一個好演員被貼標籤後,你會很難用兩三句話去形容這個標籤。」同理,張國榮、張曼玉或桂綸鎂都是這樣的好演員,在他們的「標籤」裡都有足夠的多樣性。

「去標籤不是要你去掉個性,而是你在標籤面的範圍夠不夠廣。」易智言要大家想像:「陳柏霖這樣的陽光暖男有沒有可能演兇惡的殺人犯?」就他觀察,陳柏霖有種「輕」、「隨性」的氣質,重新思考這樣的氣質和「滔天大罪」之間的關聯,也許能有新的視角。「他演出的殺人犯跟黃秋生詮釋的殺人犯當然不一樣,因為他們個性不同。然而台灣電影的多樣性不夠,開發演員多重面向的力道不足,是這環境比較可惜之處。」

至於,演員如何突破接到的角色或劇本同質性太高?通常,需靠演員自己的訓練。

當演員是種技能,必須靠大量練習,從我這邊看,不管演多少戲、做多少功課,每次表演的重點都不一樣,你要藉機突破,一定是平常有大量練習,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機會永遠留給準備好的人。

演員該如何活用自己的生命經驗?

常聽說:「你不需要真的殺過人才能演殺人戲。」易智言說,任何需要創作力的工作,都需要生命經驗的累積;創作力又跟一個人「敏感不敏感」有關──能不能看到或感受別人看不見的東西。

易智言認為,可以具體透過「敏感」和「舉一反三」來練習創作力。

「敏感」說穿了就是「專心/用心」;「舉一反三」則是能把自己原本生命經驗中所知,轉化為需要表演的情節。好比說從沒殺過人,但可以從切一塊牛肉判斷必須施加的力道,來調整情緒強度。易智言也說:「有個東西叫閱讀,不是讀表面,而是讀跟你的『共通性』。這不是臨時抱佛腳,而是平時資料庫累積了多少。

演員有時候被導演說「很演」該怎麼辦?

演員千萬不能背太多東西,你要保有自己的直覺(impulse)。不是一直想著「今天走進來的直覺是什麼?心情是什麼?情緒的狀況是什麼?我的目的是什麼?」易智言直說,把這些全背起來,那是爛演員,因為你只是把這些變成腦袋小劇場,而不是直覺。

被說「很演」或「很緊」,聽起來像是你在背東西、記走位。他笑說,如果他是演員,在那麼多的要求裡,他會選擇依循在現場的直覺,當然,他會是「有所設定」地到現場,心知肚明有個目的,再從對手給的反應,藉直覺去即興。

到了現場,如果演員把專注力一直放在「不要緊張」,那麼,表演出來一定非常緊張。

最簡單的解方就是,找到一個可以專注的對象。易智言提醒,不要把專注力集中在「演得好不好」,因為「你」(演員)不屬於劇本的情節(角色才是),所以,把專注放在對手的表現,讓自己誠實地處在當下。表演最糟糕的狀況,就是演員非常注意自己,而不是角色的存在,要達到放鬆,正是「不把自己擺在鎂光燈下」。

演員應該追求「本色演出」嗎?

一般演員怕被說「本色演出」,應是怕自己停留在舒適圈,但那大多只是「看起來」。

他舉例,梁朝偉的節奏比一般人慢一點,他在戲裡做了很多平常不會做的事,用比別人慢一些的方式。那麼,大家會知道那就是梁朝偉,但那不是一般人想像的「本色」。

想想看布萊德彼特、梅莉史翠普、小勞勃道尼,誰不是演自己?如果梅莉史翠普演出來像茱莉亞羅勃茲,大家反而覺得怪。再舉一個凱西艾佛列克,他從西部片演到鬼片都「慢」,在《鬼魅浮生》演男主角,從頭到尾披著床單挖兩個洞,沒正臉都演,但光看那速度就知道不是替身。演員別把本色演出和侷限在安全舒適圈兩者搞混了。

總歸一句,不用怕表演裡有「自己」的樣子;還沒當演員,就對自己產生問號,那怎麼當演員?

最後,聊到如何累積表演方面的知識?易智言說,最簡單的方法叫「直著看、橫著看」。假如你喜歡楚浮,從他的第一部片看到最後一部,就是直著看;橫著看就譬如說1950年代的美國有一系列黑色電影,有特定主題、特定詮釋,不管哪個導演的作品都看,就屬於橫著看。

這樣能較快建立知識系統,成為知識庫,以後就會是你舉一反三的那個「一」。

撰稿:鄭淳予

編輯:呂嘉薰 

攝影:黃煌智


#藍色大門#表演筆記#導演#易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