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2020/10/21

C MUSICAL製作音樂總監張芯慈、演員陳品伶:台灣音樂劇的發展與演員養成

近年韓國音樂劇蓬勃發展,幾乎在亞洲區奠立重要地位,舉辦超過十年的大邱國際音樂劇節更成為世界知名的慶典;成立於2016年的C MUSICAL製作曾以《不讀書俱樂部》成為臺灣首齣獲邀參與大邱國際音樂劇節的音樂劇作品,並拿下評審委員特別獎,隨後更接連以《焢肉遇見你》、《最美的一天》獲邀演出。

好口碑有目共睹,《焢肉遇見你》被中國買下改編權,《不讀書俱樂部》也預計於今年影視作品化,不禁讓人對音樂劇產業產生好奇,究竟魅力何在?與舞台劇有何不同?想成為音樂劇演員,需具備什麼能力?

難得有機會與深耕音樂劇領域的藝術總監張芯慈與演員陳品伶進行對話,分享他們在產業中碰到的機會與困境。

音樂劇不只是音樂+戲劇,是讓唱歌成為說故事的一種方式

兩人率先分享道,喜歡音樂劇、舞台劇的觀眾及表演者,真的有些不同。

在議題選擇上,舞台劇可大眾、搞笑,也可探討深度議題,透過層層堆疊情節與細節,引領觀眾進入故事;而音樂擁有無國界的渲染力,將主題或一段時間發生的事壓縮在一首歌中,透過節奏來傳遞資訊,通常只需要一些關鍵的情節,加上音樂推波助瀾,觀眾很快就能到達情緒高點。

台灣早期的原創音樂劇,很多時候角色只要一唱歌,就好像有一盞spotlight 打下來,因為大多數的歌曲都以抒發角色心情為主;而國外的音樂劇看起來豐富,是因為抒情、對話式或敘事型等各種類型的歌曲都有,音樂被利用的方式一直在改變。」為了讓歌曲與劇情更緊緊相扣,在現行製作流程上,張芯慈傾向先產出劇本,待歌詞、台詞等文本都完成以後,才開始作曲。

她強調,音樂劇不只是將「音樂」這個元素放進「劇情」,還得將他們完美融合,用歌曲來敘事或推進時空。以《焢肉,遇見你》為例,一齣105分鐘的戲包含了16首歌,其中一場求婚的情節,她便讓陳品伶以唱歌來描述主角如何約定時間、做前置準備到求婚。

《焢肉遇見你》劇照(圖片提供:C MUSICAL)

特別的是,陳品伶在劇中一人分飾多角,獨挑大梁完成演出。為了不讓觀眾感到單調,他們設計許多不同的曲風,甚至讓陳品伶模仿男聲演唱。兩人笑說,整個創作團隊僅有四個人,減少許多製作上的困難;相對的,獨角音樂劇十分挑戰演員的功力與體力,近年,陳品伶持續精進自己,練唱、上表演及舞蹈課,最重要的是維持好體能,讓綜合表現都能維持水準之上。

《焢肉遇見你》劇照(圖片提供:C MUSICAL)
《焢肉遇見你》劇照(圖片提供:C MUSICAL)

如何成為音樂劇演員?如何精進?

除了上述提到的唱、跳、演等三項技術能力,陳品伶認為,音樂劇演員還需要有點「人來瘋」的特質,才能勝任。

「當你走在路上,聽到關鍵字就會想唱歌,這真的是音樂劇演員的職業病!」她提到,「講話到一半突然開始唱歌」並非寫實狀態,只不過作為音樂劇演員,必須能切換自如,當你喜歡用唱歌來表演,多半就能在歌唱狀態時依然自在。

音樂劇演員有專門的受訓機制或環境嗎?音樂劇演員如何學習和精進?陳品伶談到,台灣的音樂劇表演教育體系確實不夠完整,許多人都是從做中學。像是過去台韓首度跨國合製《傾城記》,他們接觸到韓國導演、編舞、歌唱指導十分嚴謹的思考與訓練,韓國團隊分工精細,對作品的製作流程、劇本結構、音樂結合等環節都十分要求,讓她與張芯慈收穫良多。

為了獲得機會向更多專家學習,陳品伶表示,新演員得先下苦功,扎穩唱跳演等基礎能力,才有機會被選入劇團參與製作。

「其實,在台灣從事音樂劇,不管是製作團隊或演員,都蠻需要自立自強,想辦法補齊缺乏的能力。」陳品伶觀察到,近年有許多推廣音樂劇的單位,像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推辦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每年都有邀請講師籌辦工作坊,讓有志進入這行的新演員有實戰演練的機會。

演員陳品伶

若是不小心錯過了,不必灰心,她建議可以去參加合唱團增進合唱及視譜能力。

「有太多想來當音樂劇演員的人不會看譜,死記旋律,但音樂總監時常要跟演員討論音樂上的詮釋,像是大小聲或漸強漸弱,你要聽得懂指令,才能執行。」陳品伶強調,若是樂理和歌唱基礎沒打好,容易耗費過多時間在打磨這些能力,反而壓縮團體排練的機會。

除了音樂素養及技能,想成為音樂劇演員,還可以多上表演及舞蹈課,像是基礎芭蕾、爵士或較為流行的街舞,讓自己在舞台上的肢體足夠靈活、好看。

台灣音樂劇產業面臨場地+人力+市場的困境

談到教育議題,張芯慈也分享她對韓國的了解。韓國的音樂劇產業有其學習制度,擁有良好的市場環境,由於當地劇場數量眾多,每天都有表演發生,「欣賞音樂劇」已然是生活的一部分。

過去,她便曾在首爾欣賞過「定目劇」類型的演出,這也成為她的養份,啟發她製作後來的《不讀書俱樂部》。

C MUSICAL製作音樂總監張芯慈

當時,她碰到願意提供場地的雅痞書店,便想著能否利用這個空間做點什麼,於是和好友集思廣益,以書店為背景創作了「影集式音樂劇」,主軸環繞在六個角色上,每集皆延續角色的身份背景,卻為各自獨立、完整的故事,即便跳著看也不會影響觀眾的體驗。

「如果觀眾喜歡,就會來看第二集,我們就有機會養成自己忠實的觀眾。」張芯慈表示。

但在台灣遇到的是場地、人力、市場等綜合困境。目前在台灣推出新作品,每個地點大約只有一週檔期,好不容易建立了口碑,卻也已經演出結束了,許多觀眾無緣進入劇場看戲,即便過陣子重新演出,觀眾可能也已經忘記這回事。對此,張芯慈提出「便利商店」理論:一開始便利商店出現時,大家還不習慣去那裡採買,但現在已經不能沒有便利商店。也就是說,若能培養市場需求,就會有人才前仆後繼地投入,教育制度也將隨之建立,產業便有機會走入好的循環。

一如所有表演,希望讓音樂劇陪伴、療癒他人

從品牌名便能看出C MUSICAL製作主打音樂劇的決心,張芯慈期望讓音樂劇成為大眾抒發生活苦悶的管道之一,一如所有的表演工作者,若能讓觀眾從中獲得一些答案或感動,進而感到療癒,就是這群人最深切的欣慰,也是他們一直放在心上的目標。

陳品伶則分享,演員是個持續探索自我的職業,一開始渴望在舞台上發光發熱,隨著生命歷程和表演經驗的累積,讓她開始思考,站在這個舞台上,能為世界帶來什麼?若從事這份工作可能會有經濟壓力,卻依然喜歡、甘願繼續的原因是什麼?

她先是自問,然後緩緩地答:「當你在台上感覺自己跟觀眾有所連結,甚至結束之後,能夠讓觀眾帶走什麼,這便是做這件事最有意義的地方。」那個「什麼」就留待未來日子裡,與觀眾一起有機地發現吧!

採訪、撰稿:黃羽萍

編輯:呂嘉薰(薰鮭魚)

攝影:黃羽萍


# cmusical#焢肉遇見你#陳品伶#音樂劇#台灣音樂劇產業#對焦拍手#張芯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