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2019/03/22

許時豪:重新耙梳對類型片表演的認知,我發現以前錯得離譜

我以前其實一直都不太懂所謂「類型片的表演」到底什麼意思,表演很風格化?需要浮誇?節奏很快?某種樣板?在接收這些指令或標籤時,我往往會為了想達到這種效果而去做出結果論的表演,很看運氣,有時豪,有時壞。

我不是科班出身,基本的技巧不純熟,也不思進取,加上個性使然,我害怕浮誇用力的表演方式,於是相較於類型片的表演,漸漸我更習慣所謂「生活感」的表演;但久而久之,這可能就演變成一種偷懶的直覺式表演而不自覺。

最近因爲工作的關係,我開始重新爬梳我對類型片表演的認知,我發現以前的自己錯得離譜。

1、類型片表演不等於不自然、不寫實。

2、類型片的表演風格是由導演輔助完成,不用演員自己刻意營造。

3、類型片表演不用樣板、制式。(除非刻意)

相較於文藝片或劇情片,類型片有大量的訊息必需讓觀眾知道以建立世界觀,難免會有許多解釋性的台詞。我知道部分演員很抗拒這件事,包括我,那是因為,我們通常只是在「說這些資訊給對方聽」,而忽略了我們說這些資訊的「目的」,導致觀眾就像只是在聽一個沒有自己觀點的導覽員在介紹文物,「ok,我知道了。」結束後,他會忘了剛剛自己聽了什麼。

也因篇幅有限,在劇情不斷推動下,角色必需把握每次出場的機會,所以,在說每句台詞背後的動機都要夠強烈(且真實),減少不必要的碎拍,才會更張顯每個角色的獨特魅力。

不必要的碎拍

說到不必要的碎拍,我個人有幾點分析,第一就是演員沒安全感(這又是另一件事,有空再聊),想做些什麼來填補內心的虛;二是演員想營造自然的生活感;三,單純個人無意識的習慣。

一跟二是最常見的狀況。尤其在習慣演微電影或短片的演員身上;為了調整,導演可能會選擇給「拍子明確」的指令讓演員去執行,像是「他講到某句話時,你就先往後退三步,再講台詞。」等。但會出現樣板或預設的表演,也常是為了要抓一個所謂的「節奏或效果」而過度設計,這對訓練不足的演員來說,其實是很難的,讓我想到,某些導演在我們演出一個take後會跑來說:「抱歉,請忘掉我剛才所說的,你們只要好好聽對方講話,然後再做反應就好。」結果出來反而效果更好。

最後,我覺得類型表演最難的,就是「台詞也許不寫實,但演員必需說得寫實。」先撇除劇本優劣(但這的確會是個問題),有些時候世界觀開太大,就會看得出哪些演員根本不相信自己存在於那,對此,我的表演老師曾提議要我們練習莎劇,但非科班或非劇場訓練出身的人,普遍的抗拒及不解,認為那是過時且不符民情,現在回想起來,其實那正是我們所缺乏的,我們必須深信一件事──演員的深度與廣度都是需要培養與再三訓練的

以上某些道理是近年才開始慢慢體悟,想跟各位演員們分享,如果能有幫助,榮幸,如果能切磋討論,感激。無論如何,希望台灣類型片能越來越多、越來越讚!超英趕美,稱霸宇宙,謝謝。

 

文:許時豪

圖片:許時豪提供


#類型片#表演#影視產業#拍手Clappin#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