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2018/05/15

後來的我們,文藝愛情片怎麼漸漸消失了?

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做了很多功課。如果不是在外開會、工作、拍攝,就是在家拼命看中國產製的電影跟電視劇,而且集中在文藝類型上。更明白地講,就都是文藝愛情片,這些都在戲劇(Drama)類型中。

說起來,以「戲劇」來翻譯drama,算是允妥的。不過,因為「戲劇」本身在華文裡是種概括的稱呼,儘管從事這項專業的人不會混淆,外人卻是霧裡看花。嚴格講起來,不以電腦畫面特效,或是不以飛車、爆破、動作為賣點,常以明星、演技、故事為吸引觀眾的條件的,我們都可以將它歸類於戲劇類型。

又有人以「文藝片」來稱呼這樣的電影。文藝片在台灣又常常掛上「愛情」而成為「文藝愛情片」,結果這反而混淆了「戲劇」類型的定義。彷彿文藝片就要談情說愛,談情說愛就一定要跟文藝片掛上鉤。固然文藝片常是男女主角談情說愛,也不能說不能有其他的主題,譬如說《永不妥協》,就是環保議題及一位女人對抗財團的過程,甚至帶有紀錄片的痕跡。

中國儘管有其根深柢固的意識型態,但其國內市場的類型的成長,現在卻是遠超過台灣。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指導之下,仍在有限的商業環境裡,發生了資本對於「電影」產品的吸引力。而在資本對電影市場有興趣的灌注之下,工業本身自律地標出製作結果,以供投資方明確了解投資標的跟目的的互動關係,使電影工業更有依循的製作目標跟方向,所以,「類型」因為商業環境而興盛,讓我們有機會親眼見到它在中國茁壯。

「類型」的健壯,首先是因為資本的強盛,才有機會取得製作(創意)方願意跟隨,甚至變成委製的單位。反觀台灣,無論是在資本的量及額度,基本上都還沒有資格做這樣的操作。即便在台灣經濟狀態最好的八〇年代末至九〇年代中,台灣電影工業也沒有發生「類型」化的建制,台灣資本也沒有真正進入電影界。因為資本的「量」及「額度」根本不足,沒有發生這種質變、量變過程。

所以,台灣沒有真正的商業電影,或反過來說,因為沒有商業電影,而變成作者風格強烈的「作者電影」,嚴格地說,是因為沒有資本感到興趣這個殘酷事實,才由創作方自己投入資本(不管是真實的錢或創意),而變成台灣電影的領航員,絕對不是因為「文人愛電影」或「電影癡」這種文藝腔理由的。至於用民族主義的方式來「愛護國片」,不只成效不彰,反而也會戕害台灣電影工業的正常發展。

戲劇類型文藝片,本來就是所有類型的根本。它沒有太花俏、太花錢的電腦特效,甚至在某些時候,連明星也沒有。從大家最羨慕的好萊塢來看:除了超鉅大的投資,造成風靡全球的動作混合其他類型的電影,其實大部分都是劇情的戲劇類型文藝電影。在這些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穩定的攝影表現、美輪美奐的背景、道具設計、令人動容的演員表現,當然更少不了的是在其背後操縱並可預期成果的劇本設計,簡單講,就是好看的故事。

最近在中國年輕人間引起熱議的,除了高大上的《紅海任務》,另一部就是《無論西東》。雖然我看到了大量的1990年的《滾滾紅塵》的影子,但我不得不說,這部以清華學子為貫串時代的主題,描寫青春、年輕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處理得相當動人。

但是,我看到的另一隱憂是,台灣這種文藝腔的抒情電影,怎麼消失了?這種在中國叫做「情懷片」的抒情、文藝、愛情電影,過去在以動作片為主的香港電影也不多見,在台灣反而是大宗,當然跟技術層次、資本大小相關。但現在中國除了大製作的電影,連文藝片也拍得成果豐碩;從去年的《七月與安生》、與《無論西東》同一時期的《前任3》,或最近接棒掀起話題的《後來的我們》,儼然在中國變成新常態,每季都固定會有一部賺人熱淚、盪氣迴腸、引人省思的文藝類型電影出現在市場上。

從商業角度來看,與好大喜功、本就追求高利潤的其他類型比較,戲劇類型的文藝片,雖然相對成本不高,卻常是小兵立大功的類型。就算沒有大賺,可是如果電影工業能固定推出這種類型的電影,對於產業本身專業人員的素質提升,及整個產業環境及從業人員的收入來說,也是有著不可小覷的重要績效。

只是,很可惜,台灣有漸漸荒廢這部份類型的跡象。從《不能說的祕密》(2007年)、《海角七號》(2008年)後,如果把《聽說》(2009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年)、《我的少女時代》(2015年)都算進去的話,接下來,所謂的文藝片好像就消失了。更嚴格地說,文藝愛情電影這類抒情的作品似乎就不再吸引觀眾;也可以反過來說,片商似乎不再製造這些類型的影片。原因真的不詳。

雖然我個人偏好《目擊者》(2017年)這種推理驚悚片,嚴格算起來也還在戲劇類型裡,但是《紅衣小女孩》(2015年)的成功,讓這種驚悚片或靈異鬼片開始又進入多產(仍然不是量產)。《艋舺》(2010年)的成功,也等到《角頭2:王者再起》(2018年)才持續黑道犯罪電影(Crime Film)的風潮。

總的來說,戲劇類型電影固然因為很多限制而不得不出現,但在亞類型的路線上一直再探索,結果是朝向影像越來越刺激(驚悚、靈異)、人物越來越暴力(黑道犯罪)的方向發展而去,原本的談情說愛的文藝愛情電影,反而被消滅了。

從年份或票房結果上,我們都見到結果是文藝愛情片漸漸在中國大行其道,並為他們奠下了電影工業、商業的基礎。如果真是唯利是圖的片商,這時候是不是也該考慮拍拍台灣擅長的文藝愛情電影,或我們常常講的「純愛電影」呢?

再說,文藝愛情片也是最易滲透各種市場的類型。它常常可以避過電檢,也沒有意識型態爭執,甚至是立基於人人都需要(談戀愛)的條件下所產生的商品。美國電影不說,日本、韓國甚至泰國電影,也屢屢在台灣市場獲勝。而我們是有能力創作文藝愛情電影的,豈無法反攻?

當然,健康的電影市場環境,應是不偏廢各種類型的。只是在資源不多的台灣影視環境中,是不是應該要回到最基本的狀態,來面對不斷變化的世道,藉以培養、累積資本及專業工作人員,甚至是觀眾?我覺得或許創作者可以不用關心,但從事商業層面操作的一些電影業界工作者們,應該要重視並更專業地評估這部份的發展,這不但是利人,其實也是自利呀!

文:楊一峯 / 圖片:網路

以上言論不代表拍手Clappin立場


#drama#影視產業#後來的我們#戲劇#拍手碎念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