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2018/03/21

「我沒辦法繼續下去⋯⋯」──談創作者的使命與恐懼

一般人是怎麼看待創作者的?你可能會聽過很多複雜感受:「演戲好厲害,我上台就緊張。」、「創作哪裡難?我也會創作。」或「只要漂漂亮亮、熱愛胡思亂想、會用顏色塗塗鴉、哼哼唱唱⋯⋯,有些特異的特質都是適合創作的人呀。」在台灣,一般人很難用對待「一般工作」的眼光去看待創作者,通常都有比較「不一樣」或「不一般」的標準。

「社會的期待」,就是初入創作行業首先會遇上的最大障礙。身為一個必須以創作為生的人,卡關可不只因為「沒靈感」那麼簡單。此篇將以馬斯洛(註1)的「需求層次理論」,簡單談談創作者各層面的需求和恐懼。

圖1: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示意圖。(來源:網路)

先在這邊初略定義一下「創作」:使用任一媒介或形式,轉化生命的體悟或觀察,即可稱為創作。創作像是將人的智慧、情感、邏輯,藉由任何形式具象化,如畫畫、作曲、演戲、編劇、詩、建築、設計等,以此類專業維生的人,我們稱他們為創作者。

「需求層次理論」是馬斯洛於西元1943年提出研究人類動機的理論,由低階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中階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再來是層級較高的自我實現組成,及他晚年提出──針對藝術家、創作者的──超自我實現。每一層級,都可以為創作者帶來各式各樣不同的恐懼。

「生理需求」,包含要吃東西、要呼吸、要喝水等人類渴求完整自身的生理機能。創作者的才華若沒能得到實質回饋,也就是收入,來支持生理需求,大部分還是會想其他辦法賺錢,讓自己至少可以滿足「安全需求」,免於害怕遭受不安全、不平等的處境。他們可能會做跟創作無關的事情,找個暫時的工作填飽肚子,至少讓生活過得去。

「社交需求」包含同儕、朋友的隸屬關係及愛情關係的需求。這是容易被忽略卻有著隱性恐懼的階段。如第一段所敘述,大眾看待創作者的眼光不同,而創作者在靈感乍現或作品被展現出來時,因為展現了自己的特殊性與觀點,多多少少會強化:「我的視點造就了我的才華,我的才華造就了我。」這樣的想法,讓創作者對於自我完整的期待過高或者過低,造成了類似「藝術家性格」的孤僻或驕傲。

創作使命帶來的掙扎

沒有「傲」或「使命」的人也無法持續性的創作,也不需要。對他們來說,創作的回饋不是達到「尊重需求」的首要條件,不需要利用創作來得到成就感。生兒育女或在職場上得到高位、高收入,相較創作更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被需要。倘若是個有「使命」的創作者,則容易將自己和作品畫上等號:批評我的作品就是批評我的想法和我本人,想在「尊重需求」的階段裡得到自我價值的認定,相對的,也容易波盪。

當前面四個階段都完成,並達到程度上的滿足,一般人就會衍伸出「自我實現」的感受。覺得自己的潛能被發揮了,滿意現況,並能不斷進步。但對於創作者而言,「超自我實現」是只要有創作就有可能被滿足的狀態,有可能跳過上面四個階段直接發生。

「創作」就是在追求自我實現,是創作者終其一生不斷在追尋的狀態:創作時的無我、靈感來臨的快樂、情感高峰體驗。這件事情也會發生在運動員、武術家、匠人身上:「我用盡了心力,發揮我的極致。」跳過前面四個階段,直接達到「超自我實現」。但這就是最恐怖的事,當直接到達「超自我實現」,就像是四層公寓蓋不穩,就直接蓋了五樓。

這個狀態,就是深植於創作者內心的恐懼怪獸⋯⋯

深受精神分裂正苦惱的草間彌生,創作來源於自己的痛苦。經常跟媒體透露:「要不是藝術,我最想做的事情是自殺。」

創作不過是工作,找出自己的節奏

創作者可以隨時隨地對生活敏感,可以從創作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與「超自我實現」,說出想說的話,展現才華。但同時可能去婚禮包不出紅包、因為某個想法無法融入群體、不受社會主流觀點接受等,即使自己的創作能讓自己快樂,其他階段卻未被滿足。這個落差非常容易對於自己感到困惑,動搖信念。

當然,以上都在談那些有「使命」的創作者:想說一個好故事、寫一篇好文章、編一首好歌、寫一本好書。只有不斷掙扎(商業/創作;社會/自我)的人,才會不斷地問「問題」,有了問題與觀察,才會有創作,所以,痛苦和恐懼,當然也是創作的養分之一。(靠著販賣創作賺錢的人,基本上對世界沒有「問題」,也不會渴望有個「解答」,沒有找尋解答的過程。僵化的創作算不算創作呢?還是一種重複?這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創作者也會有疲於創作、沒有靈感、必需妥協的時候,甚至會延伸出一些創作者獨有的焦慮與身心疾病,可能脫稿、不再創作或做一些毀滅自己的行動。身為一個創作者,我們應該要怎麼面對恐懼?要如何繼續下去?

首先,應該把創作當成一個工作,更清明地找出自己的創作規律和流程。同時,要知道自己的不凡,也認清自己的平凡,面對自己的創作生涯不卑不亢,知道如何抽離與進入創作狀態,和釐清自己哪一個需求階段未被滿足。一步一步地了解自己,才有機會看見更多,當看見的更多,就不用恐懼了。

註1:亞伯拉罕・哈洛德・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美國心理學家,並為多間大學教授心理學課程。以「需求層次理論」最為著名。認為首先要滿足人類天生的需求,終將達到自我實現,才是一種最佳的心理健康狀態。

撰稿:朱育宏(阿毛)/ 圖片:網路


#表演#表演#創作#對焦拍手#拍手Clap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