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2017/10/16

眼淚的價值:無法快速落淚不代表不會表演,十秒落下的淚也不一定廉價

在《演員的一週:星期一拍攝日》影片中,女演員需要時間等待情緒,最後卻因拍攝時間限制,必須收工而難過落淚。一段看似簡單的影片,其實也述說了台灣影視產業中「各層面」複雜問題。

「眼淚」是必要的嗎?用眼藥水就不專業?

先從鏡頭談起吧,一個精彩的畫面,導演必須控制節奏、美感,加上各技術部門的配合,才會完成一個「到位」的畫面。

所以,在畫面裡,演員情緒要到多滿,到底需不需要眼淚?基準點是在於那個畫面有沒有「到位」,而不是眼淚有沒有流出。有時候,演員該在意的不是掉不掉淚,而是「內在情緒」,而情緒需要時間醞釀,至於眼淚有沒有在最完美的節拍上出現,那是技巧問題。

很多演員會抗拒使用眼藥水,但有時眼藥水在畫面上的效果,也許會比真實情緒來得「到位」許多。也就是說,使用眼藥水不代表「不專業」,但是使用眼藥水的出發點,是求效率還是考慮畫面?這是演員、導演和工作人員都得明白和拿捏的。

落淚不是梗,表演不該急就章,請尊重演員的專業

綜藝節目常會要演員「十秒鐘落淚」,這種綜藝梗,某方面是不尊重「演員」這個專業的,甚至造成大眾對於「表演」的誤解。當然,演員有十秒鐘落淚這項技巧,是很好;可是如果沒有,需要花大量情境醞釀跟想像的時間,就不是好演員嗎?花比較長的時間準備,甚至花多點時間在現場培養氣氛,就失格嗎?

「無法快速落淚不代表不會表演,十秒落下的淚也不一定廉價。」

在現場,每個職位都是平等,在各專業的創作上,都需要時間醞釀和規劃。但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於即時、迅速的創作,評價高過了經過思考、沈澱、設計與醞釀的?不容否認,演員能快速地有情緒反應,是令人有感覺的,因為這能最表面和直接地去評價一個演員的表演。但另一方面,若演員只依賴無法重複、單靠火花、全憑感覺的表演方式,我們該如何估計在現場將獲得多少成果?或者更嚴重些,我們在那樣急就章式的表演中,又會失去什麼?

表演是一種真實的幻想

演員在現場是個領航者,帶領觀眾或工作人員進入劇組編織的幻想。在原創人員之外,現場其他工作人員是漸次地跟劇本產生距離的。縱然我們期待整組工作人員與劇本的距離能夠盡量縮小,但我們無論如何無法避免,對腳本的解讀會有不同的看法。

不是因為導演有權威,所以我們聽從導演對腳本的詮釋;反過來是,因為對腳本的詮釋而產生了導演的權威。演員也是類似的狀態。導演負責理智判斷和詮釋劇本,而演員的專業,就是再現於自己對劇本中角色的詮釋,這是成就一部作品如何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一大重點。

我們見到演員把角色加上了脾氣、個性、習慣,角色漸漸有了魂魄,跳出紙本,成為影像中鮮明的人物。很多時候,演員在進入角色之後,已經不是原來的自己。他們在戲劇中憤怒、憂傷、擔心、快樂等,其他人只能在旁邊等待「魔法」產生,讓演員能說服現場工作人員,進而說服觀眾。

拍攝環境的允許

演員無法專注在角色情緒上,有時壓力是來自於現場環境的不允許,也許是超時了,也許就像影片中的,現場沒有時間給演員,但沒有時間可能又跟預算有關,加上演員自己本身的壓力,怕哭不出來就代表不會演戲等,各層面的問題導致無法專注在角色上。

這的確不是一、兩天能解決的。可是,如果環境能給演員很大的安全感,允許演員擁有時間去放心醞釀情緒,也能讓所謂畫面的「到位」更精準。這並不是浪費時間,但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各環節都得配合,不單只是某個環節的事。

如果演員的表演在畫面上沒有「說服」的效果,我們當然可以要求演員;但是,如果工作人員現場的狀態導致演員沒有達到效果,該怎麼辦?(請參考文章:何謂好演員?|現場誰能指導表演?何謂好演員?|現場誰能指導表演?)這是工作人員可以去思考的事情:如果你不願意耐心等待演員的表演,那為什麼演員在現場等,叫做應該的呢?

不是因為演員在幕前,我們必須尊重演員;而是因為演員存在,我們才有「幕前」這件事,也才因此能讓作品完整。幕後工作人員的前置工作準備完畢後,在現場,就是搭起一個平台,讓演員在這上面表演。演員有許多壓力其實來自於:希望工作人員可以早點收工、希望自己的表演不會影響到辛苦的工作人員。若期待演員可以達到作品想要呈現的理想,甚至超出大家想像的火花。也許工作人員,能允許演員有這樣的空間和環境,讓演員能安心地進入角色。

倘若沒有心存這些基本觀念,那不僅僅會扼殺演員的表現空間,可能連想達到的基本目標都無法了。

演員的眼淚

在畫面上,若需要演員真實情緒最到位的那滴淚,可能要用演員過去所有自身經歷加上想像換來,也因此,演員是如此珍惜自己的眼淚。若下次因為演員的情緒而感動、有共鳴,代表著,他/她的情緒被記錄下來的那瞬間,和你有一樣深刻的感受。

編輯/拍手Clappin

文/ 楊一峯



#actor#clappin#對焦拍手#幕後工作#拍手Clappin#拍手碎念日記#楊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