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2017/08/08

從《光陰的故事》到《一一》──台灣新浪潮電影與楊德昌

今年三月初,隨著台北地方法院宣判黃國昌、林飛帆在內等22位太陽花學運核心推動者無罪,這個堪稱國民政府遷台後史上最激進、影響層面最廣的社會運動,也算是告一段落了。除了創下公民首次佔領行政院、立法院的紀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太陽花運動竟也入圍了「台新藝術獎」(連結點這裡)。

 太陽花運動入圍了2014年的「台新藝術獎」

雖然台灣民主與自由的成熟度仍有進步空間,但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今天,看著一個公民(不服從)運動獲得本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獎提名,再回望80年代尚未解嚴的台灣,甚至是台灣史上重要的公民運動──野百合運動直接引發的實質民主改革之前,那個年代的藝術工作者們如何在黨國體制和政治審查的箝制下開創新路,不僅讓人感嘆:我們真的走了很長、很長的一段路。

台灣新浪潮電影就是在那樣一個時代下開始的。我們都知道,國民政府來台後,從交通到民生(鐵路、電力、糖廠、石油等),或直接接收「日規」系統,或與原有國營事業合併。電影產業也不例外,日治時期受殖民政府控制的「台灣映畫協會」與「台灣報導寫真協會」,合併為後來的「臺灣省電影製片廠」;遷台前在重慶成立的「農業教育電影公司」日後與「臺灣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併成為今天我們都知道的「中影」──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影、臺灣省電影製片廠以及中國電影製片廠是台灣50年代三大官方片廠

中影、臺灣省電影製片廠,再加上縮編後,今天只剩下製作國軍「莒光園地」功能的「中國電影製片廠」,是50年代三大官方片廠。製作了無數反共抗俄片,渡過情勢緊張的50年代,60~70年代,台海關係趨穩,瓊瑤片、武俠功夫片和喜劇電影是市場主流,但隨著美金援助而來的美國電影及港片,讓台灣電影面臨嚴峻的挑戰。

在這樣的氛圍下,以少校階級自國防部政戰學校退役,一路從中國電影製片廠廠長,轉任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影)的總經理明驥提出了電影革新的想法,也就是因為他,台灣電影新浪潮運動的重要推手小野進入中影工作,聘請了吳念真擔任編劇。包括楊德昌、柯一正、侯孝賢、李屏賓、杜篤之、焦雄屏和黃建業等電影工作者,都在這個時期展開他們的電影生涯,一同推動台灣的電影革新。

被譽為「台灣電影拓荒者」的明驥,2009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中影在1982年上映的電影《光陰的故事》(並不是陳怡蓉、楊一展和賴雅妍演的那個電視劇),啟用了剛歸國或沒有商業電影經驗的4位導演:楊德昌、柯一正、陶德辰、張毅,分別拍攝4段故事,代表不同的人生階段,演員包括當時已頗有名氣的張艾嘉、李國修、李立群等。

《光陰的故事》以自然、寫實、紀實的形式,捕捉同時代的台灣人的生活樣態,如今被視為台灣新浪潮電影的序幕,不僅是因為找到了有別於過去愛國劇、武俠劇或瓊瑤式愛情劇的新路線,更是因為參與這部片的電影工作者都成為之後20、30年間,至關重要的台灣新電影創作者。

《光陰的故事》被視為台灣新電影浪潮的序幕,參與該片的也都成為日後台灣電影的重要創作者

所有的變革總是會遇到顛簸,台灣新電影也是。

隔年,由吳念真改編黃春明小說,呈現社會底層民眾生活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上映,同樣比照《光陰的故事》,由侯孝賢、萬仁、曾壯祥分別執導3個片段。

由萬仁執導的《蘋果的滋味》描述身為家裡經濟支柱的工人江阿發,遭美國駐台上校格雷駕車撞傷,一家人陷入愁雲慘霧。當被送到美軍醫院的江阿發一家人,收到格雷上校送來的兩萬元慰問金和美國蘋果(當時一顆美國蘋果等於4斤白米),以及將啞巴女兒送出國念書的承諾時,大家瞬間都鬆了一大口氣。反諷的劇情卻遭到中影內部人士以黑函方式,向新聞局文工會(時任主任宋楚瑜)檢舉這部片把台灣社會描寫得太「黑暗」,拍攝場景選在雜亂的違章建築聚落,有害台灣國際形象。

這個黑函導致中影在未經過萬仁的同意下,於上映前逕自刪剪影片內容。萬仁透過當時聯合報記者楊士琪的報導揭露,引發社會輿論壓力,中影最後一刀未剪,全片完整上映。包括位於林森北路與南京東路上原本可能被拆除的違章建築群,也因「削蘋果」事件落幕而逃過一劫。急公好義的記者楊士琪隔年因氣喘過世,楊德昌在《青梅竹馬》的片頭以全長6秒、中英並列的字幕打上「獻給楊士琪,感激她生前給我們的鼓勵。——製作全體同仁致敬」,表達電影工作者們對她的感念。

在這之後,台灣電影工作者開始有越來越多空間進行自由的藝術創作。1989年,侯孝賢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作品《悲情城市》,從日治時期一路描寫到當時仍被視為禁忌話題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被視為台灣電影創作環境趨於成熟的代表。進入90年代,候孝賢、李安、楊德昌、蔡明亮等人都開始有非常穩定的創作產出。

《一一》讓楊德昌成為至今唯一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台灣人,但當時新聞局卻拒絕補助前往影展的旅費

然而,近期首度在台上映的楊德昌作品《一一》卻是個等了10幾年的遺憾。

2000年是華語電影豐收的一年,李安的《臥虎藏龍》在奧斯卡拿下包括最佳外語片在內的4項大獎,李安也獲得金球獎最佳導演。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讓梁朝偉拿下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張曼玉更是四度在金馬封后。而《一一》讓楊德昌成為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台灣人,但當影片入圍,要向政府申請旅費補助時,新聞局卻說「你們這不是台灣電影」。

會出現這樣的認定,肇因《一一》雖然在台灣拍攝、描述台灣故事,但製作方是日本電影公司。整個坎城影展經驗和政府官僚的態度讓楊德昌心灰意冷,《一一》不但缺席當屆的金馬獎,也決定不安排台灣院線上映。

《一一》不但缺席當屆金馬獎,楊德昌生前也也決定不安排在台灣院線上映

2007年,楊德昌於洛杉磯過世後,就有各方人士努力爭取讓《一一》在台上映,但由於版權在日方公司手上,原本預計2009年在楊德昌冥誕上映的計畫也不了了之。去年八月,BBC公布目前為止21世紀百大最佳電影(原文點這裡),《一一》榮列第八名,也是排名最高的台灣電影,同時,金馬影展也宣布將上映4小時修復版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等了17年,《一一》終於在台灣院線上映,女主角金燕玲承認自己幾乎不敢看,怕一看就哭

今年七月,楊德昌3部作品《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和《一一》都陸續在院線上映,特別是等了17年的《一一》引起眾多討論,女主角金燕玲更是承認她幾乎不敢看,怕自己一看就哭。在這個影片線上收看如此普及的一天,楊德昌舊作的「首映」,讓我們重新有了走入戲院的理由,見證這個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既新且舊的里程碑。

封面圖片來源點這裡

撰稿:羅伯特


#ClappinsCold#電影#movie#光陰的故事#冷知識#台灣新浪潮電影#楊德昌#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