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2017/05/24

演員有怎樣的口音才叫做口條好?

上周帶大家小小瀏覽了上個世紀以來,電影如何因目標觀眾的鎖定,加上商業化與產業化的生產過程,出現像是「亞洲人英文很溜」這種超時空的不合理現象。在電影中,台詞不僅是某一種「被說出來的語言」,更是一種「聲音的表演」。包括演員的口條、口音、聲音的表情,都一再影響我們觀影的經驗。在電影中,台詞不僅是某一種「被說出來的語言」,更是一種「聲音的表演」。包括演員的口條、口音、聲音的表情,都一再影響我們觀影的經驗。

 來自西方的電影傳統之一就是「不上字幕」,就像進到劇院看戲,演員在沒有額外視覺文字的輔助下,必須讓觀眾聽懂台詞。這和台灣經驗很不一樣,你在國內看過沒上字幕的電影嗎?除了大量的外國電影需要中文字幕,也跟早期國民政府藝文審查及國語教育政策有關(但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也導致有人把台灣演員近年「口條不佳」歸咎於字幕慣常性的存在。

說到聲音表演,不得不提一下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不僅僅是專家和影評人,梅姨已經是當代大眾所公認的偉大女演員,在她超過40年的演藝生涯中,曾獲20次奧斯卡提名,3度獲獎;金球獎則是30次提名,5度獲獎,但這些統計都比不上梅姨精湛的演出。

 她在《蘇菲的選擇》(Sophie's ChoiceSophie's Choice)裡飾演一位來自波蘭的猶太移民,且精通德語。細膩的表演加上對於中歐式英文口音不可思議地掌握,讓她在1982年就奪下生平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她在1979年就以《克拉瑪對克拉瑪》(Kramer vs. KramerKramer vs. Kramer)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而她的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以2011年的《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The Iron Lady)拿下。由一位美國好萊塢女演員扮演英國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聽起來是一件政治極不正確的選擇,但她是梅姨啊!還有甚麼能夠難倒她的呢?她將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的英格蘭口音詮釋得維妙維肖,令人為之傾倒,也在網路上被票選為「最佳英格蘭口音演出的美國演員」。這也許多少說明了:當藝術達到某種高度時,膚淺的政治問題就會被放下了。(看梅姨的一百種口音 )

除了梅姨,許多歐美演員的口音表演也讓人印象深刻,例如安‧海瑟威(Anne Hathaway)在《真愛挑日子》(One DayOne Day)裡飾演的英國女孩艾瑪;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飾演的大偵探福爾摩斯。而在英國人飾演美國人的部分,由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演出的蝙蝠俠,堪稱近年來的經典代表。

《小時代》讓郭采潔星途大開,但在金馬獎上的一口北京腔引起許多討論

隨著我們對岸的好朋友走上改革開放的路線,近十年來華人影視圈的交流也越趨頻繁,要說得一口好聽的「京片子」,或多或少也成為一種潛規則。

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郭采潔在《小時代》裡飾演的上海富千金,和大家過去對她在《一頁台北》或歌星時期的口音印象,差距真的很大啊!但她的角色功課可能做太足,一直下不了戲,在金馬獎上一口京腔被眾多鄉民唾棄。 

相反的,《臥虎藏龍》中,李安則是一點都沒有想要調整張震那口台灣國語的意思,或許因為他的角色半天雲是個塞外強盜,跟章子怡飾演的玉嬌龍比起來,操著一口怪怪的漢語好像也能勉強接受?

演員對於口音的使用,看起來千變萬化,但其實不是個太複雜的問題。

理想上,這種表演的技術除了服膺於角色個性,更多是來自角色的成長和文化背景。過去位處大中華文化體系,種種因素曾讓我們一度認為只有「北京腔」才是「標準中文」。但誠如英格蘭腔也僅是英文的其中一種腔調(參考文章:英國演員的基本功之一),美國不同地區的腔調更是千變萬化,無論在中國還是台灣,都還有許多地方腔調如台中腔、台南腔、台北腔等,我們對語言的使用和想像應該更多元。

身為演員,並不代表要講一口標準國語(例如:你能想像《艋舺》裡的小混混都說標準國語嗎?)才叫好口條,從梅姨身上,你還沒看到最好的示範嗎?

──符合角色背景的口音,才是最好的語言表現。符合角色背景的口音,才是最好的語言表現。

封面照片出處

撰稿:羅伯特


#actor#ClappinsCold#章子怡#電影#MerylStreep#movie#冷知識#小時代#張震#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