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張照片有點眼熟呢?是的,橫掃各大獎的《 #樂來樂愛你》(La La Land)有許多對經典歌舞片致敬的橋段,致敬對象之一就是描寫電影從無聲到有聲時代的《#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張照片有點眼熟呢?是的,橫掃各大獎的《 #樂來樂愛你》(La La Land)有許多對經典歌舞片致敬的橋段,致敬對象之一就是描寫電影從無聲到有聲時代的《#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今天,進電影院聽男女主角情話綿綿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但如果你活在90年前,看電影時其實完全聽不到角色在工蝦密。
日常生活讓我們認為「聲」、「畫」本就該同步,但電影剛出現時,技術上做不到這件事,直到1900年音畫同步技術才開始發展。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由華納兄弟發行,成功推開商業有聲電影的大門。而華人世界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則等到1930年,《歌女紅牡丹》在上海上映。
技術的改變當然直接對演員們造成衝擊。《萬花嬉春》裡就描述無聲電影拍攝時,演員可以說一些不相干的台詞,或趁機吵架。而片中大牌女明星Lina Lamont因為自身的傲慢,及一副乾癟如鴨叫的嗓音,被有聲商業電影的時代拋棄。
今天隨著視覺特效、3D技術的發展,演員面對的挑戰不只是「說話」,還要「想像」特效場景來表演;李安挑戰每秒120幀的拍攝格式,捕捉了演員所有細微的肌肉使用,這時候不演,才是最漂亮的表演。
看來,到底怎麼「演」才叫「演得好」,將不斷隨著新技術被重新定義。
撰稿: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