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天份,演員更缺的是「正確的資訊」
這兩年,我發現很多問題。尤其是演員圈裡的問題。很多人對這個行業其實一無所知;有些人對表演的態度、對人的態度,甚至是對自己的態度,都讓我覺得心疼。所以我開始寫一些教育類的內容,希望能讓年輕演員或剛入行的人少繞一些路。(這段很長,懶得讀可以直接跳到後面)
我提幾個大家比較常見的問題:
第一個,是關於「經紀公司」。
很多人一畢業想找經紀人,卻不知道該從哪裡找起。我當時也一樣,照著在美國的經驗,覺得應該先找經紀公司,然後再透過他們媒合試鏡。結果發現,台灣根本沒有一個具公信力的平台能登記所有合法的經紀公司列表。各家經紀公司的業務也交代得不清不楚,於是我開始一家一家走訪。(後來沒走完,現在都線上化,LINE群一堆就是了!)有的公司只做廣告或平拍;有的乾脆說:「戲劇太沒利潤,我們不做。」有的接活動、主持、群眾演員。
也有公司還停留在十年前那套「幫你拍精美資料、但要先繳建檔費」的收費模式。我當下真的翻了個白眼,創意產業嘛,果然連收費都很有創意。還有公司要求:「想接戲劇,要先上我們的課。」但課上完也不一定能成為班底演員。畢竟,製作案件這麼少,卡司都分完工作了,還輪得到你? 那時我突然意識到:這行裡要被看見,靠的未必是實力,而是資訊、人脈,或單純的運氣。
第二個,是「表演訓練」。
因為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經紀公司,我決定先去上課、認識人。當時廣告打得最兇的是創動影視,地點又離我家近,我就報名去了。結果到現場才發現,老師的程度其實和我差不多。但也因為這樣,我反而遇到了不少在業界打滾多年的專業人士、也遇見了台北戲劇影視工會的理事、退休的經紀人。我在那裡學到的最大一課是:在台灣,演員的人脈,真的就是最大的資產。
後來,我甚至在那邊開始教課。有一次遇到一位北藝的學妹,她跟我一樣,看完廣告後就報名來上課,準備從劇場轉往影像。我很含蓄地跟她說:「其實北藝的訓練,我們都打得很扎實;但職場有很多東西,是課堂上不會教的,妳可以多看看,多觀察。」
之後我看到幾位有學術背景、從劇場跨影像的演員、導演也開始開課,我就乾脆一起報名。從影像編寫到影像表演,我重新學了一遍。畢竟劇場轉影像,大家都是邊走邊摸索的。而我上課的目的,也慢慢從「補足技術」轉變成:理解這個產業到底怎麼運作,以及我能在其中給什麼。
我發現台灣的影視圈裡,充滿著對自我安全感低的人。大家都在找認同、在怕被比較、怕被淘汰。那種狀態我很理解,也很心疼。因為我也曾經是那樣的人。我記得有一段時間,我連「我是演員」這句話都不敢說出口。好像只要一說,就會被別人用放大鏡檢視:你有什麼作品?你演過什麼?你配嗎?
明明只是一個身份認同,卻需要先通過一百個「也許不夠好」的自我審判。那時我才更深刻地感受到:演員這個職業,本來就脆弱。不是因為我們不堅強,而是因為整個產業都沒有教我們如何好好保護自己。也因為這份理解,我才知道:如果我能用我的觀察、經驗和文字,讓一個剛起步的人少痛苦一點、少懷疑一點,那我願意做。
第三個,台灣缺乏演員的「商務思維」。
這也是我開始講「履歷」的原因之一。台灣的演員產業,大多還是依靠人脈、關係來爭取機會,而不是靠系統、方法與資料管理。於是就出現許多惡性循環:
- 經紀人抱怨演員成名後就不理;
- 演員抱怨經紀人亂推角色、不了解他;
- 新人完全不知道業界如何運作,只能盲目跟著跑;
- 最後就是看到新演員加了一堆不綁約的臨演LINE群,大家都不敢投資太多心力。
但如果大家都站在同一個陣線,擁有共同的「商務語言」,合作就會變得容易很多。在美國,演員基本上是用「創業者」的思維在經營自己:他們知道自己是品牌,也理解商務經理人(manager/agent)是合作夥伴,而不是誰在替誰工作。所以資訊透明、分工清楚、專業彼此尊重。
反觀台灣,很多演員會不自覺把自己放在「聽命於經紀人」的位置上,覺得自己沒有主導權。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演員與經紀人之間,是合夥關係,而不是雇傭關係。雙方各自負責不同專業,一起把演員的事業往前推。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履歷、信件、定位、資料整理。因為那是建立商務思維的起點,也是讓演員真正能掌握自己職涯的第一步。
第四個:是家長對「表演道路」的恐懼與誤解。
我們都知道,運動員的訓練黃金期是青少年時期,其實演員也一樣。有些孩子天生熱愛表演,但害怕跟家長溝通;而家長大多最擔心的就是:「這行能不能吃飯?」這種不安並不是台灣獨有,國外也一樣。甚至連李安導演,在拍完《斷背山》、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後,他父親還問他:「那你現在可以做些正經事了吧?」可見這份恐懼,是跨文化、跨世代的。
的確,從傳統產業分類來看,演員的收入沒有保障、工作不穩定,也常被外界忽略價值。但只要在這行待久一點,你就會發現真正熱愛表演的人,最後還是會回到舞台、回到鏡頭前。那是一種召喚,一種天賦,也是一種上帝給人的獨特祝福。如果演員天生就擁有能「貼近他人、理解差異、代言情緒」的能力呢?如果他們正是那群能透過角色幫助世界更懂彼此的人呢?
收入當然重要,但我始終相信:當孩子願意用心、專業地學好一項技能,他終究會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二十年前的家長也沒料到,網路會徹底改變世界,讓部落客、網紅、YouTuber、Influencer 成為新產業。現在AI興起,雖然大家都在擔心替太演員的問題,但我想觀眾還是會懷念那些沒有科技感的東西。好比我們一直以為隨著電影興起,劇場會沒落,但劇場還是在那裡,後來也更多創新的劇場藝術型態出現。創意人才所能帶來的力量,遠比我們想像的廣。而演員,就在這個時代的轉角處,有著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