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演員不喜歡被貼標籤。覺得「戲路」是對自己多變性的一種限制。但現實是:如果你不定義你自己,這個行業就會幫你定義。
在快節奏的試鏡環境中,導演沒有時間去「發掘」你。你需要在短短幾秒內傳遞出你是誰、你能演什麼、為什麼是你。這不是讓你變得單一,而是讓你被記住。
很多演員不喜歡被貼標籤。覺得「戲路」是對自己多變性的一種限制。但現實是:如果你不定義你自己,這個行業就會幫你定義。
在快節奏的試鏡環境中,導演沒有時間去「發掘」你。你需要在短短幾秒內傳遞出你是誰、你能演什麼、為什麼是你。這不是讓你變得單一,而是讓你被記住。
"Confused brain says no." 這是銷售界的鐵律。只要訊息不清楚,人腦就會自動關閉、跳過你、拒絕你。
這裡有三大關鍵元素,幫助你更清楚了解你「適合演什麼」,以及你想讓世界怎麼記住你。
在演員市場中,你長得像什麼樣的人物,直接影響到導演腦中對你能演什麼的預設。 Casting常常根據第一印象來判斷「你像誰」、「你適合演什麼類型的角色」。這不是歧視,而是效率。
了解自己的外在給人的「預設印象」,是你打造戲路的第一步。
這裡是一些常見的外型線索與對應的角色類型,你可以引導讀者觀察自己:
這個步驟,不需要你有戲可演,不需要你有角色可接,只需要你有眼睛和一點時間。這是每個演員在家就能開始做的功課。而且,越早開始,你越快掌握屬於自己的戲路方向。
方法一:大量觀影,建立你的「角色雷達」
請你開始觀察
這些角色,就是你內在表演能量正在共鳴的地方。你可能會被吸引的是:
方法二:閱讀劇本、人物設定,開始歸納你的角色偏好
建議你固定每週讀 1-2 個劇本,不是為了背台詞,而是為了訓練「角色敏感度」。
閱讀時請問自己:
這不只是表演偏好,而是你個人價值的反射。
你被什麼角色吸引,其實也透露出你能帶來的深度與能量。戲路不是只有「別人怎麼看你」,也是你內在的價值觀、情感核心的延伸。
在你真正理解自己的戲路之前,你得先願意誠實面對:「我是誰?」你可以做一個很簡單的練習,沒有對錯,也沒有標準答案。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不修飾、不包裝、寫下最誠實的自己。
寫下這三個句子,從這裡做一個表演的根基也建立你的品牌:
舉例:
這是一個幫助你認識自己作為表演者、創作者與人的起點。這個練習的目的是:讓你停下那些對自己說的場面話,開始講真話。它不是為了形象管理,不是為了表現得更「專業」。它是幫你揭開你內心底層,那些未被說出來的想法與感覺。
當你能夠說出「我其實很在意美感」「我討厭不被看見」「我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你就不再只是個會演戲的人,而是個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演、為誰而說話的人。
p.s. 建議你寫10組以上,讓這些句子自然跑出來,不要限制自己。
品牌不是標語,而是你願意選擇站在哪裡、說什麼話、代表什麼價值。
不要再說你不想被貼標籤了。你不是不想被定義,你是想被正確地定義,對吧?老實說,「我什麼都可以演」這句話在 casting 耳裡,就像「我很善良」一樣,聽了三百次,沒人記得。
但當你能夠說:「我就是那種讓人邊笑邊痛哭的喜劇角色」或「我適合演那種不說話但氣場強到爆的角色」,瞬間,世界就知道怎麼找你、記住你、用你。
找出你的戲路,不是叫你一輩子演一種角色,而是讓你在八秒內就能說出:「你是誰、你有多厲害、為什麼選你。」記住,跳進盒子不是受限,而是開始表演的舞台。你可以在裡面跳舞、翻跟斗、撒亮粉、甚至把盒子畫爆。
但前提是:你要先跳進去。
小提醒:你還不確定也沒關係
剛開始入行,如果你還不太清楚自己想演什麼角色,或者對自己的戲路感到模糊——真的沒關係。你不是晚了、也不是錯了。多一點經驗,多一點實戰,多一點失敗,反而會讓你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有些答案,是在你一次次 audition、上課、拍攝、回家失眠後慢慢長出來的。
但當你開始看見自己的戲路輪廓,無論是反派角色、情感戲、肢體喜劇還是內斂寫實,就該勇敢地「往那裡走得更深」。因為知道自己要什麼還不夠,還要為那個方向打造你的表演工具。這時候,你就能不再迷路,而是開始「帶著選擇地走」,選擇你要演什麼、要給世界看見哪一個你。
張婷鈞,台灣出生的雙語演員與編劇,現居加拿大卡加利。畢業於美國 BYU 戲劇與媒體藝術系,曾在台灣及北美影視劇組擔任演員與創作人。她的作品聚焦身份、信仰與愛的交錯,善於跨文化觀察,並致力於書寫給演員的實用文,建立健康演員心態。
P.S.如果你喜歡這篇,可以追蹤我的IG,有好的文章、觀念、資訊我都會不定期分享。@tingchun.chang.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