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院
【創作者們】洪子烜 X 洪昰顥:動作片不全是「硬碰硬」,也要講究笑點
拍手編輯部
1,783
2021/04/29

在台灣類型片的發展上,以動作劇情為主的電影不多,而導演洪子烜所執導的作品,流暢精準的動作場面,節奏明快的畫面調度,在此類型上交出漂亮成績單,《狂徒》被譽為開闖台灣動作電影的新風貌,新作品《白日夢外送王》則在動作與劇情的設定上增添喜劇元素,呈現更豐富的層次。

這次,拍手學堂就邀請了主持人黃河與洪子烜、動作指導洪昰顥一起分享在動作片的創作、執行上,有什麼樣的使命與未來想像?

初期拍攝從自己的喜好出發

《狂徒》不僅在台灣擁有高度評價,也被好萊塢報導點評為「融合八〇年代香港驚悚片與七〇年代美國影集的骯髒、灰暗風格」,洪子烜回應,作為自己首部劇情長片,拍攝時常是直覺式的投射過往喜好的風格,例如灰階色調、林森條通的巷弄感。

「我很喜歡在動作裡面放入喜劇元素,這部分啟蒙於韓國的《神偷.獵人.斷指客》,裡面的三位主演宋康昊、李秉憲和鄭雨盛本來就是演技派,但讓我驚豔的是,劇中將喜劇元素融合得很巧妙,三個主角很酷、很帥但也會有很白痴的時刻。」在創作《狂徒》時,洪子烜結合這樣的想法,和洪昰顥討論動作設計時,不會只有全然的硬碰硬,更講究「笑點」。

一旁的洪昰顥表示,從小受港片影響很深,也接觸不少韓國電影,拍攝《狂徒》時自然也潛移默化地加入喜劇元素於動作橋段。簡而言之,洪子烜認為,創作者初期從事拍攝,還是得從自己的喜好出發。「但你從喜好出發之後,就要開始觀察,像我拍完《狂徒》,會更敏銳地去思考我的喜好還需要再加什麼?或是拿掉什麼?才能被更多人接受!

在不同類型片中加入動作元素

洪子烜進一步分享了近幾年的拍攝計畫,除了延續並發展自己的視覺風格,也想拍一些「脫掉」這類東西(指動作劇情片)的片型。洪子烜表示,這並不是在向外人證明自己可以做到哪些事,而是勇於做不同的嘗試,才能接觸到另一群觀眾。

了解觀眾跟市場永遠是最難、最難的事情,我必須要嘗試不同事、看不同觀眾群的反應是什麼,當回到我自己擅長的動作片型,才會知道需要加入什麼元素,才能觸及到更多觀眾。」

動作』必須是各種類型電影裡很亮的元素,在一部部片不斷累積出成果之後,再推出一部純粹的動作電影才會有機會成功。

類型片將更重視動作組與特效組的整合

洪昰顥則從動作指導的角度切入,說明過去的影像作品中,諸如巴掌、飛車、跳樓等,早就有動作戲的成分,只是隨著台灣類型片慢慢崛起,動作指導的需求更被製作方看見,有「動作組」參與拍攝,不僅降低風險,也更能呈現劇本或導演想要的畫面與內容。

面對類型片與日俱增,洪昰顥一方面感到期待,畢竟隨著拍攝機會增加,動作組能累積經驗;卻也意識到,台灣尚未有完整的系統去負荷大量出現的動作需求。洪昰顥說:

「我目前正在想辦法建立台灣動作組的系統,讓我們能輔助導演或演員,而不是未來台灣想拍一個超強的動作類型片,才發現動作組還停在原地,這樣是不可能把遠大的夢想撐起來的。」

洪子烜補充道,在動作片的拍攝中,「特效」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他舉例,許多好萊塢片刺激的飛車追逐戲,都是在綠幕前拍的,台灣的特效團隊要怎麼與動作導演整合,是下一步需面臨的挑戰,他轉頭對洪昰顥說:「之後與昰顥合作的電影,我就邀請他加入前期的特效會議,希望他在了解特效會怎麼做之後,一起去發想現場動作執行的可能性。」

對此,洪昰顥語重心長地表示,導演必須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動作指導才有更有效率、更精準地配合與發揮,「導演越能引導我進入他的世界,我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才能協助他把動作變成電影裡的東西。」

保持運動習慣,找到自己的魅力

除了談論產業發展,兩位也對演員有所期許與建議。

洪昰顥指出,雖然台灣多數演員沒有武術或動作經驗,但「協調性」是動作片選角時的重要參考,他會據此來判斷演員能做到什麼程度的動作。洪昰顥說得直接,若演員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身體,學什麼武術都沒有用:

「常有演員問我要學散打還是綜合格鬥比較好?我都會告訴他們,就去玩你喜歡的運動,不論是排球、籃球、羽球,都是全身協調的運動,開發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肢體,才是演員應該準備的功課。」

洪子烜則鼓勵演員,堅持自己的道路,都會有發光的一天。他分享《狂徒》的試鏡經驗,雖然最後選上林哲熹,但當時多位來試鏡的演員這幾年也陸續在其他作品中發光發熱。

「我知道有些演員不是那麼喜歡自己的本色,我反而覺得這個東西未來在類型片更需要被釋放出來、更被重視。很多演員厲害的地方不只他演什麼像什麼,而是他將本色的魅力表現出來,這樣才能變成明星。」

撰稿:田育志

編輯:呂嘉薰

攝影:楊雅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