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生活型」的演員
「我不是相關科系出身,學歷也不高,只是社會歷練跟生活經驗比很多人多很多。」鄭人碩重回電影圈前,是個為生活奔命的人。因為父親生病,每個月八、九萬的基礎開銷全壓在他身上,他賣水煎包不夠,還兼作回收,前前後後做過二、三十樣工作。
「只在路邊攤賣水煎包,怎麼cover家裡?沒辦法嘛,就只能想東想西了。紙類好賣,一公斤多少?三塊四塊五塊,好,拚命撿。鐵更貴,七、八塊,好!撿!銅最貴,趕快去撿!我只想讓我爸爸可以活下去、我可以活下去,為了房租、水電費付得出來,為了下個月我爸爸的健保卡還可以繼續使用,如此而已。」宛若電視劇的情節套在眼前這意氣風發的容貌上,聽得讓人既驚訝又心疼,知道他苦過,沒想到是這般苦。
他繼續說,當做完水煎包生意,才有空做資源回收,一回被路人看到了,嫌鄭人碩又做吃的、又收垃圾,他記得,那時傷到語言神經的爸爸坐在輪椅上,咬字不清地頻頻道歉。苦沒少吃,罵也沒少挨,但這些苦處,最後全成了鄭人碩詮釋角色時的獨特養分。
「老鼠、蟑螂、車子、路人、流浪漢,都一樣,我經過就是多看一眼。他這時候為什麼要抽菸?為什麼手要伸到褲子裡面去抓,為什麼?」突然,鄭人碩轉頭說,「像妳採訪,為何筆這樣拿在手邊?她的筆卻是放在筆記本上?」他成了社會觀察家,淬鍊周遭的真實,思索、分析後,再模仿、入戲。也記下所有辱罵他的人的模樣、記下起伏時的七情六慾,把這些再真實不過的經歷移轉成角色的內裡,「讓你們(觀眾)知道,生活中確實有這樣子的人。」
很多時候,從記憶裡反覆提取某些回憶去進入角色,極度折磨人。就像遇到生死戲,鄭人碩一次次提取當年送走爸媽時的情緒;這次在《人面魚》裡演人父,要叮囑戲裡的兒子好好照顧自己,則投射了自己對兒子的愛。他笑說,這很折磨啊!但也因此,煉出了他專屬的表演方法,亦堆出角色的真實感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