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院
我想當演員|如何準備一個可被執行出來的「角色功課」?
拍手編輯部
4,129
2021/06/02

我想當演員,「劇本功課」是什麼?「角色功課」怎麼寫?「背景設定」怎麼做?這些可能是許多演員常遇到的問題。

往往,演員們做完一堆功課、厚厚一本筆記,甚至設定了角色從小到大種種細節,但和導演討論劇本和角色時,導演問「你跟你哥的關係是什麼?」演員自盤古開天闢地說起:「我跟我哥小時候很親。但是到了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又被導演打斷:「不是要問這個。你現在是弟弟,你會怎麼說你跟哥哥的關係?」演員滿是驚嚇和挫折,剛剛說的不就是這個方向嗎?於是,演員又回答:「嗯,就是,小時候……。』進入無限鬼打牆的循環。

所以,到底怎麼做劇本功課?角色功課要寫給誰看?人物自傳的用處是什麼?該從哪裡找人物設定?

找到慾望

演員拿到劇本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劇本。看完後,要找到劇本的「主題」。主題是一句話、一個觀點、一個意見。

看完愛情片,主題不是愛情,不是逃離未婚夫跟窮帥哥私奔,不是找世界上最大的鑽石,而是愛情大過生命。看完一部動畫片後,主題不是胖子成為功夫大俠,而是想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好好做好自己最厲害」等道理。

看完一個劇本後,要看見故事隱藏的主題。因為這將是觀眾看完之後要得到、明白的東西。演員身為故事的推動者和敘述者,當然更要符合整個故事的主題。

找到故事主題後,便可以找到角色的「慾望」。從頭到尾,什麼是角色最想做的事、要完成的任務?這是觀眾最在意、關心的。你不會想要看一個人直播24小時居家隔離,在家躺著、做著、睡覺。但你會想看一個平凡的上班族怎麼突然變成地下拳擊會的主腦,並且試圖以此改變社會。所以,從劇本中找出角色的慾望(要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是非常關鍵的,演員必須透過角色做的這件事表現出編劇和導演要傳達的核心概念。

三步驟,從劇本找角色線索

絕大多數的角色功課、劇本功課、人物設定等,都是從劇本出發。誠如前面所言,演員、編劇、導演其實都在說同一個主題的故事。如果你的功課是憑空想像、自行捏造,角色設定就會非常容易走偏或走錯。

首先,透過劇本中的「編劇對角色的描寫」找到最直觀的角色設定。像是「小明、男生、35歲」、「小明喪氣地大喊」、「小明毫不理會」、「小明笑容內斂」等。透過編劇對角色「行為」的描寫,可以整理出故事的人物方向。

第二,從「角色自己說的話」找線索。像是「小明:早知道就不答應了,真麻煩。」、「小明:我開玩笑的啦!」、「小明:為什麼要這樣對我?為什麼?」角色自己說的話、做事情的反應,是第二層角色線索,能讓演員大概拼湊一些角色的形容、舉止,有更立體的想像。

第三,從「別人對角色的描述」找線索。像是「叔叔:我這個姪子是男子漢。」、「小美:你太疑神疑鬼。」、「小王:誰知道他會做什麼瘋狂的事?」透過別的角色對自己負責的角色的描述,能找到第三層角色線索。

綜合上述三個面向的線索,你應該可以推測出一個符合劇本的人物設定──小明可能是一個「直接」的人,所有情緒直接表現;小明可能是個「衝動」的人,他沒想就答應、他可能做出很瘋的事;小明也可能是「細心」的人,因為他說完發現不對勁會替自己打圓場。而小美說他疑神疑鬼,推測他可能會關注很多細節的變化;小明也可能有責任感,因為叔叔說他是男子漢。

人物的三個背景設定

還有另外一個角色功課可以做,就是人物的生理背景心理背景社會背景。同樣,從劇本出發。根據劇本文字直接的透露、角色自述、別的角色的描述,我們可以進一步整理出角色的三種背景:

  • 生理背景:性別、身高、體重、年紀、家庭排行、身體狀況、種族、面貌、口音等(例:異性戀、柔弱、家裡排行老三)
  • 社會背景:地理環境、出身處、國家、政黨、交友關係、學歷、兩性觀念、家庭背景、金錢觀等(例:家道中落、單親、夜間部、基督教)。
  • 心理背景:智商、性向、能力、個性、興趣、情緒等(例:世故、沒安全感、好奇)。

你可以藉此構築出一個角色的面貌。但切記,要從劇本中尋找線索,不是天馬行空;且始終要和導演、編劇取得共識。

沒有性格就沒有行為動機、沒有動機就沒有衝突、沒有衝突就沒有故事。「衝動的小偷」比「小偷」更有表演的想像力;「膽小的護士」比「護士」更有表演選擇的方向;「害羞的流氓」比「流氓」更有戲劇性。

角色功課是演員的功課,是演員做來幫助自己在現場有方向、有選擇、有可能性、有安全感的功課。好的角色功課能幫演員找出更多表演空間、因有安全感而更專注;是合情合理的,且依循劇本、順著故事脈絡。

在做功課時,盡量尋找容易和自身產生連結的角色設定,才能幫助自己表演。從劇本場次尋找角色線索,表演選擇容易回歸劇本,和場次有連結;和場次有連結,就容易被演員表現。能夠被表現的劇本功課、角色功課才有用,否則,就容易淪為形式上的書面作業。

至於,怎麼做表演選擇和轉化「形容詞」成表演,那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撰稿:黃河
編輯:呂嘉薰
圖片: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