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影人專訪
專訪演員胡釋安、葉慈毓│20之後,我們用表演替不夠幸運的人發聲
拍手編輯部
248
2018/10/22

在求學階段或是社會生活中,可能都曾碰過這樣的同儕:平時像是遺世獨立,活在自己的世界,少和他人互動;某次不經意地發現,另一個說起話來總是滔滔不絕,和旁人相處都像Buddy-Buddy般自在的同儕,竟是這位安靜人士的死黨,當他們倆湊在一起,也是幹話連篇。

擔任導演王小棣最新電視劇作品《20之後》男、女主角的新演員胡釋安與葉慈毓,就是這樣的相處模式。

說起來,他們的個性跟綽號並無太大差別,小名「安安」的胡釋安,總要思考好幾秒鐘才開口,整個人安適、謹慎;而被喚做「小豹」的葉慈毓,則有用不完的能量,一看到胡釋安愣住,便流暢地接上話題。兩人就像在反拍上一搭一唱,站在20之後的新鮮起點看表演,倒也有趣。

爸爸胡瓜第一個問:為什麼選擇表演?

只要在網路上搜尋胡釋安的名字,「胡瓜兒子」、「小趙又廷」這類吸睛的關聯詞就會跳出來,可是,眼前這位皮膚黝黑、笑容憨厚,像從小看著他長大的鄰家男孩,似乎很難和電視上妙語如珠的主持天王胡瓜聯想在一塊。

頂著星二代光環,想必會有人問起,為什麼選擇演戲,而不是像爸爸那樣以主持出道?這大概是胡釋安最熟稔的問題,「有啊,第一個問的就是我爸!」但胡釋安自知不是主持的料,他一字一句邊思考邊說:「我反應很慢,話都要想到了才能講出來,沒有辦法主持。」他選擇了戲劇,因為他可以做角色準備,好好沉澱、吸收後再表現出來。

不過,在接觸影視之初,胡釋安學的是幕後工作。大學念大眾傳播,修習的課程多與幕後製作相關,卻在一次小組作業中,因為和同學自導自演了5分鐘的小短片,開啟他對表演的興趣。

一頭栽進演戲樂趣的胡釋安,大學畢業回台,開始邊學表演、邊試鏡。老實的個性與《20之後》中的主角高度重疊,胡釋安就這麼成為王小棣鏡頭下的「阿雄」,正式在戲劇圈嶄露頭角。

從護理系到表演,發現表演是種本能

無獨有偶,一旁的葉慈毓也附和,自己也是因為大學作業,才開始對戲劇感興趣,她本該是個醫護人員。

「大學念護理科系,有次的作業主題是『關懷別人』,我們就想說把其他同學的日常需求編成有情節的故事,然後拍成短片。」針筒換成執導筒,現在回想起大學常拍戲交作業的時光,葉慈毓才發現,自己原來早就對表演不陌生,甚至,表演就是一件很本能的事,放在不同人生階段,有不同的煩惱,卻也各自成趣。

可是,葉慈毓也是經歷過一段「歸零」的過程,才慢慢摸索出表演的趣味。自認一出道就很幸運的她,接連拍了幾部作品,卻還是覺得心虛。「戲拍完之後,我覺得自己很空,我不覺得我會表演,也不知道拍戲是怎麼一回事。」面對茫然,葉慈毓選擇砍掉重練。她進入劇組幕後實習,從買便當到扛機器,也和朋友組劇團,透過舞台劇表演來練習各種表演方式,增加經驗值。

她深有感觸地分享:「我原本以為,在舞台劇的排練中,反覆磨練一個表情會讓人覺得疲乏,可是在每一次的練習都讓我找到新的驚喜。」紮好馬步,讓葉慈毓回到電視劇的拍攝上,能更有餘裕地表現,自然而然進入一個新的角色生命。

說話慢,也有說話慢的生氣方式

兩位可說是再新生代不過的演員,在這個階段遇到王小棣,是否是個挑戰?又是怎麼詮釋這次在《20之後》的角色?

「我有試著去找我跟阿雄不一樣的地方,嗯……好像沒有太多。」胡釋安給出一個憨厚的無辜表情,一旁的葉慈毓看不下去,以旁觀者的角度幫胡釋安說明他跟阿雄這個角色的化學反應。

凡事皆一體兩面,胡釋安反應稍慢這件事,也是一種獨特的節奏。他羞認因為從小就出國生活,現在要講中文時,常需思考主詞跟受詞的擺放位置,「到底哪個要在前面?哪個要在後面?」大家被他逗笑,葉慈毓則中肯表示:「所以他(指胡釋安)講話很慢,連要表演生氣的時候,也不像一般人那樣氣急敗壞、劈哩啪啦講話,後來你就會發現他自成一個味道。」

在劇中和胡釋安有許多對手戲的葉慈毓發現,因為這樣的說話習慣,反而讓胡釋安詮釋出的氣憤,在阿雄這個角色上更順利成立。「他(指胡釋安)不是傳統的生氣,但那個力度不會因為他說話不大聲或不急就減弱。」葉慈毓斬釘截鐵地說,又補上了一句「你看了就知道。」

不過,對中文掌握度不高還是替胡釋安帶來一些苦頭,「開拍前我最擔心台詞,如果在現場我還想著要記台詞,就無法專心在表演,會被台詞困住。」所以,他事前做最多的準備工作,就是把台詞記熟,熟到發呆都可以唸出來,這是胡釋安對自己的基本要求。只是,這招的剋星就是王小棣現場臨時改詞,胡釋安一想到這個狀況,笑說心有餘悸。

因為我太幸運,所以我要幫不夠幸運的人說話

相較之下,常被說《20之後》的彥儀一角和本人個性差異很大的葉慈毓,毫不掩飾地回應:「我知道彥儀是什麼樣子,但要回答這個角色跟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我說不出來,因為我並沒有全盤了解我自己。」這答案令人意外,乍聽似乎模稜兩可,葉慈毓也坦承曾因此被批評:「演員連自己的樣子都不知道,做什麼演員啊?」

然而,葉慈毓仍選擇這樣回答,因為她相信人都有諸多面向,戲中扮演的彥儀與她最外顯的開朗個性確實有差,「但彥儀也可能是我某一面的樣子,我如果說我跟彥儀不像,那不就抹煞了我的某個面向?」很明顯這是個反詰,葉慈毓回應得十分肯定。

在飾演彥儀的日子裡,或說當演員以來,葉慈毓最有感觸,便是能替弱勢或缺乏運氣的人發聲。

她舉例,劇尾一場對友人父親大罵的戲,當時她想起自己也曾被爸爸詢問性向,事隔一年後,爸爸告訴她:「不管怎樣,我只希望你可以快樂!」這讓葉慈毓有感而發地在鏡頭前加了一段原先沒有的台詞:「你是爸爸耶,不是每個爸爸都希望小孩能夠快樂的嗎?」說起這個神來之筆,她忽然收起充滿活力的語調,冷靜地說:「我是一個太幸運的人,所以現在有個機會,我要幫不夠幸運的人說話。」

這大概也是葉慈毓選擇演戲的原因之一吧。即使很多時間在等待、沒有戲拍,讓她在不斷自我懷疑中度過,但每每想放棄表演,都讓葉慈毓再次溫習自己在影視產業中堅持的初衷,「我很高興,選擇演員這個工作,讓我沒有變成無聊的大人。」

演戲是快樂的,一旁的胡釋安也頻頻點頭表示贊同。才20多歲的胡釋安和葉慈毓,透過演員的身分、透過表演,豐富自己的人生,也體驗別人的人生;傳遞自己的夢想,也試著訴說別人的理想。

採訪、撰稿:田育志

編輯:薰鮭魚

攝影:楊雅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