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2021/09/06

影視人學|莊凱勛:戲留三分生,保持自己與角色的生命力

表演跨足舞台劇與影像,入圍過金馬獎,更先後獲得台北電影節與金鐘獎的肯定,用實力派演員來稱呼莊凱勛,一點也不為過。在這次的影視人學講座中,莊凱勛以實際拍攝經驗及角色準備功課為例,分享如何在每次演出都端出好料,詮釋出角色豐沛的生命力。

莊凱勛擔任拍手學堂「影視人學」講座嘉賓,分享如何詮釋出角色豐沛的生命力。

維持「常民生活」,從不覺得自己是明星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來自劇場的演員,沒什麼明星光環。」說起表演工作,莊凱勛開門見山直呼自己的「平凡」,自認與其他人沒什麼不同,更不是明星,也就沒有所謂「迷失」的問題。

維持常態的生活模式,是他在工作之外所奉行的圭臬。「你如果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平常不倒垃圾、不去小吃店,會失去很多跟人接觸的真實經驗,這在表演上是看得出來的。」莊凱勛直言,生活絕對會影響表演,平時不貼近群眾,就會錯失許多能運用的能量或細節。

莊凱勛進一步解釋,倘若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世上沒有全然的好人或壞人。拿到劇本時,他會特別在意角色的「可玩性」大不大,例如從頭到尾都非常無害的好人角色,相對就無聊許多。「所以我在演反派的時候,都會盡量去找他可愛或讓人覺得溫暖的地方。」莊凱勛笑說,如果有辦法讓觀眾即使不認同反派角色的行為舉止,卻能理解他這麼做的心理脈絡,那就是一場成功的表演。

莊凱勛從不覺得自己是「明星」,也常分享生活點滴。(圖片取自莊凱勛臉書粉專)

掌握角色職業的「日常」,才能更寫實自然

他在前陣子剛完結的作品《第三佈局 塵沙惑》中飾演議員「楊啟逍」,這是他繼《麻醉風暴2》、《鏡子森林》等戲再出演政治人物,莊凱勛認為,這是個很好的練功機會,絲毫不擔心被定型為「政治人物專門戶」,「即使是同樣的職業,只要跟之前的角色演出有些差異,能讓觀眾看到你不同的詮釋方式,那就是功力。」

另一方面,接演過多部職人劇,莊凱勛歸納出一些心得:除了得儘早準備職業的專業用詞和知識,他還是那句老話:「最需要搞清楚的,是這個職業的『日常』。」

曾在電影《目擊者》裡飾演記者,莊凱勛在田調過程中注意到社會線記者即使在凌晨,都會因案件而需外出跑新聞,所以白天時常一副厭世臉、沒有朝氣,也可能因此是咖啡重度上癮者,掌握到這些生活、飲食習慣等細節,就能更寫實地詮釋職業特性和人物面貌。

除此之外,莊凱勛更提醒,在第一次看劇本時,記得要把自己當成「外人」。

「多看幾次劇本之後,就會對角色還有劇情有主觀認知,第一次看劇本是演員唯一能設身處地以觀眾角度來看待作品,千萬要客觀,把劇本當成小說讀。」

表演「三知」:導演演員知、角色知、觀眾知

今年年初,《天橋上的魔術師》中「魔術師」一角讓人印象深刻。「當時跟導演之間有個大家都不知道的設定,魔術師其實是會現眾生相的男相菩薩,有時是修羅相,有時是有愛的形象。」時時刻刻把這樣的設定放在心裡,讓莊凱勛在亦正亦邪的角色性格中不至於錯亂,表演起來也更有安全感。

從這樣的設定中,莊凱勛延伸提到,在表演過程中,都該掌握好「三知」──「導演演員知」、「角色知」與「觀眾知」。

他舉例說明,有時通篇讀完劇本,知道是悲劇收尾,演員如果沒有調適好心情,把悲傷的情緒帶到前面的戲份,就是犯了大忌,「雖然導演跟演員知道是悲劇,但角色一開始並不知道,觀眾也不該知道。」他仔細地點出差異。

面對不同的情節和情緒,莊凱勛認為,都可以用「三知」來檢視、釐清,每場戲份誰該知道多少?誰又不該知道?對於表演及情緒上的拿捏,絕對有幫助。

真正厲害的表演,是「舉重若輕」

過去,莊凱勛習慣在投入一場表演的開始與結束時各寫兩封信。開始那封,是莊凱勛寫給角色,另一封則是由角色寫給自己;結束時,同樣是這樣的兩封信,但目的讓角色跟自己互相告別。

莊凱勛解釋,早期多半出演舞台劇,每次的演出都要求精準,他透過書信,保持自己與角色的連結,維持表演的穩定度;後來接觸影像表演,書信的撰寫漸漸少了起來。

「我發現影像表演非常有機,演員不同的狀態,或是不同的時間點拍同一場戲,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如果藉由寫信把自己對角色的設定鎖得太死,那在表演時就失去了彈性。」

對於新演員,莊凱勛認為,把角色功課做好做滿,的確是相對安全的選擇,但他更秉持「戲留三分生」,劇本上不再是密密麻麻的筆記,反而替角色留下更多空白,才能在表演當下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帶給觀眾、對手和自己驚喜。

講座最後,莊凱勛則送上「大巧不工,重劍無鋒」八字給觀眾。他分享道,在影像表演裡,情緒越重的戲份,越要輕盈處理;眼中含淚有時比崩潰大哭更揪心,淡淡地說出一句要殺人的話,比嘶吼來得可怕。

「真正好的表演,不是要加諸太多情緒或技巧去做強化,而是要能舉重若輕,那才是高端。」

撰稿:田育志

編輯:呂嘉薰

攝影:拍手Clappin


#莊凱勛#影視人學#演員#表演#拍手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