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21/08/29

專訪聲音教練魏世芬:幫助演員提升表演層次的關鍵──聲音也需要保養和化妝!

近年 Podcast 竄起,無形中讓大眾開始重視與精進說話的方式、技巧,研究如何在確實傳遞訊息之餘,還讓聲音聽起來更有魅力。不僅播客主需要了解這門當代顯學,作為承載角色生命、為其發聲的演員,更要懂得透過聲音創造情緒表情、提升表演層次。

長年投入聲音開發與劇團指導的聲音教練(Vocal Coach)魏世芬,將西方古典音樂與歌劇經驗轉化為適合台灣劇場的模式,由外而內地解構影響聲音的元素,指導演員從音量、咬字等技巧到感情的詮釋,並運用累積多年的「聲音密碼」資料庫,為演員塑造角色聲音、定調其揮灑程度。

魏世芬如何精闢分析影像演員與劇場演員的聲音需求?又,演員可以藉由哪些方式檢視、練習及保養自己的聲音?

聲音教練就像馬拉松配速員

常聽影像演員追求「生活感」的表演,口條未必絕對清晰,魏世芬說,除了不同角色的聲音需求,背後或許有個現實考量,那就是唇齒咬得太重,容易「噴麥」;而舞台劇沒有字幕,加上場地因素,須清楚將聲音投射至最後一排觀眾,收音方式亦跟著改變;另外,使用手握麥克風、領夾式或頭戴式的迷你麥、甚至沒有麥克風,也會影響聲音的使用。

再來,隨著時代改變,大眾對於聲音美學的看法也輾轉不同。以流行音樂界為例,鄧麗君時期的唱法共鳴圍繞在鼻竇腔,而現代的 A-lin、張惠妹等歌后級人物,則偏向在咽喉。魏世芬會參考時代趨勢及個人魅力,為其挑選適當的歌曲來練習。

簡單來說,就是必須因人、因時、因地來客製化聲音。近期,魏世芬在故事工廠的音樂劇《妖怪臺灣》擔任聲音顧問,便根據演員們各自不同的專業背景打造訓練方式。

譬如說,過去大多參與影像作品的方志友,魏世芬便從表演切入,跟她討論轉換人跟動物時的感受,讓她從中感覺音色、掌握聲音揮灑的尺度。而對於歌手出身的陳乃榮,她則選擇「提醒」,音樂劇除了唱歌,還有台詞表達、不同的聲音運用。

跟不少劇團合作過,魏世芬有感,要論一部作品好不好賣,不只跟故事、表演技巧、演員的聲音表情有關,團隊能否在創作過程中互重、保持溝通,更是關鍵。「故事工廠很重視每個部門,然後彼此合作,藝術家跟藝術家之間的協調性是很高的,不會有歌唱、編舞吵架。譬如說唱歌時,衣服怎麼擺動、台上的效果、燈光打下去,布料會不會吹不起來?那布料飄起來時,會不會把演員聲音擋住?各項藝術都很重要,故事工廠彼此很尊重,可以感覺到互相支持。」

魏世芬和演員方志友討論音色和聲音揮灑的尺度。

演員如何找到適合角色的聲音?

初從影像切換至劇場表演的演員,幾乎一致認同:劇場對聲音有更高的要求。那麼,演員如何掌握、運用聲音來揣摩角色?魏世芬分別從「發聲構造」、「身體」、「心靈」三層面來解析:

一、認識「聲音的管子」

從嘴巴的上、下顎,轉彎至咽喉、聲帶,一路延伸至氣管,整個形狀就像留聲機的大喇叭,每個部位都代表一個開關,遇到不同情緒就會有不同反應,這就是詮釋聲音表情的關鍵。

魏世芬舉例,唇部的開合跟咬字有關,若黏在一起,聽起來就顯得沒有誠意;舌頭則是用字的精確度,ㄋ、ㄌ不分容易鬧笑話,不敏捷的發聲則會讓人覺得你比較沒有心機;軟口蓋則應像打哈欠,保有一些空間,過於扁平就會發出巫婆般沙啞的聲音。

二、了解身體與氣流的運行

「有些人身體練得很好,卻沒辦法支撐他的聲音。若要讓聲音投射出去,不僅胸腔要打開,橫膈膜、丹田、尾椎、脊椎骨,甚至臀骨都要活用。」

換句話說,就是表演者要對自己的身體更有意識。就像人面臨壓力,橫膈膜就會緊繃,呼吸只到喉嚨便無法往下走,講話容易喘不過氣。因此,練習腹式呼吸有助於放鬆、平復心情,同時也能讓說話品質回到最佳狀態。

魏世芬強調,開口之前的呼吸,就是成立角色的關鍵

演員可以試著在家練習,先深吸一口氣,hold 一下氣息,接著慢慢地吐氣,反覆練習,直到這股氣足以支撐你念出 26 個英文字母的長度,藉此擴展氣的伸縮,養成飽滿的氣息。

此外,演員還可以觀察不同人的聲音與肢體之間的關係。

一般來說,隨年紀增長,說話的重心會漸漸往下、變得沉穩,但「外力」會造成一些差異,例如「睡覺姿勢」,側睡會壓到身體一邊的神經,造成身體兩側有鬆散和敏捷的些微差異,敏捷那邊便會成為重心;還有,責任較重的人,容易有虎背熊腰及聳肩的慣性動作,聲音就會像被包裹似的,帶有粗曠感。

三、掌握心理狀態

知道如何運用聲音的管子和身體後,就能為表演妝點情緒,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心理狀態。

魏世芬憶起某次線上教學,有個男生堅持不露面,也會在回答時講些公版答案如「我覺得還好耶」、「我沒什麼特別的想法」,魏世芬表示:「從他覺得『把自己暴露出來是不安全的』,我就可以想像這個人的聲音一定很扁,事實上他的聲音就是比較壓、比較慢,他不確定講出來是不是對的,你就會想到,他的成長環境在語言形成期間有沒有陪伴他。」魏世芬提醒了很重要的一點──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同時影響聲音,同時也藉聲音傳遞隱藏的訊息。

「暖聲」與「修復」

舞台劇演員在聲音的使用上,還有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台灣的巡演檔期通常較集中,若事前沒有暖身、事後又沒有保養,在密集使用聲音的情況下,很容易到越後面場次越虛弱,甚至無聲。

魏世芬會從排練時期便開始觀察、提醒演員,用各種暖聲技巧增加聲帶的拉力,建立核心肌群丹田、背肌去支撐喉管,增加表演儲備力。以喉嚨生痰為例,若在綵排期間,一到台詞某處就卡痰,可能是暖聲不夠,或是鼻涕倒流;若因天氣或塵蟎過敏,就會讓演員多用熱水蒸喉嚨、鼻子,減緩不適。

正式演出前,她也會帶著演員暖身且暖聲。身體每個部位都在支持演員做不同的聲音轉換,因此,從頭到腳都需要活動。例如,透過「打哈欠」的嘴型運動臉部肌肉,讓胸口張開、維持腳的肌肉彈性等;結束後,也需要做「收聲操」,用低沈的聲音為聲帶按摩。

「如何讓自己維持『refresh』:每一場都是唯一的演出、每一場都是重新的體力搭配,很重要,才能在每次演出前恢復新鮮的身體跟意識,去詮釋獨一無二的角色。」

「聽」其他演員怎麼說

對一位聲音教練來說,怎樣的聲音是有魅力的?魏世芬提及前陣子擔任故事工廠的Podcast節目「PUPA 小學校」的受訪來賓,盛讚主持人王琄:「好的對答是主持人跟來賓一來一往有節奏!那次剛好因疫情變成線上錄製,由於網路速度不同,會擔心誰要講、誰不要講,但琄姐會引導我有很多東西想說,並有意識地不要堆疊我的聲音。」

她認為,「PUPA 小學校」分享了各式演員生活相關主題,也許沒有給人答案,作為表演工作者,應能聽到些方法,更甚者,得到一些陪伴,透過聆聽,知曉在這片天空之下,還有許多人跟自己一樣努力著。

魏世芬與「PUPA 小學校」主持人王琄。

採訪、撰稿:黃羽萍

編輯:呂嘉薰

圖片:故事工廠提供


#聲音教練#魏世芬#故事工廠#聲音表情#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