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故事工廠《小兒子》劇照(故事工廠提供)
拍手名人
2021/08/02

專訪演員吳定謙:多幫助、鼓勵人吧!你就能為影視環境帶來正面影響

「台灣的創作力很豐富,可惜的是,很多很棒的戲,只演一週就沒了。故事工廠努力地讓一齣戲生長、茁壯,這對參與其中的演員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今年,吳定謙參與了故事工廠兩部加演的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與《小兒子》,相隔一段時間後,要再重新詮釋《小兒子》「羅仲寧」一角,吳定謙難掩緊張。

過去的他,靠著回頭找自己的生命經驗,重新瀏覽與吳念真的父子關係;如今,他亦為人父,多了一條向前的途徑,無需多想像,情緒便自然多了擔憂、害怕,也深深感受到,父親對孩子的愛,始終在心底深處。

「父子是蠻奇妙的生命關係,他們有時很相像,卻也因這樣的相似,故意保持一些距離。」

這段巧妙註解,恰能套用至他和父親吳念真身上。

故事工廠《小兒子》劇照(故事工廠提供)

回想當初接觸表演的契機,吳定謙笑說,原因其實並不浪漫。當時在申請志願時,他就像許多高中生一樣,對未來很迷惘,但也不想再面對考試,於是採取申請入學進入剛成立第三年的台大戲劇系,直到上榜才告知父母。

說雖如此,他沒有否定,這個決定中藏著一點對父親的好奇。「小時候看他在家寫劇本,大部分是很痛苦的,熬夜、寫不出來、人家來催稿……可是他又一直在做這件事,應該有些樂趣在吧?不然怎麼有人這麼傻?」或許是耳濡目染、又或是冥冥中自有註定,讓他跟隨父親的腳步,栽進了博大精深的表演世界。

故事工廠《小兒子》劇照(故事工廠提供)
故事工廠《小兒子》劇照(故事工廠提供)

舞台劇讓演員有機會帶著角色一起前進

談到這對父子,就不得不提兩人合作的舞台劇《人間條件》。前陣子,綠光劇團在線上播映《人間條件》共六集,讓觀眾得以在防疫期間重溫經典,第六集正是六年前首演的版本,看著影像中的自己,吳定謙先是大笑:「我去年應該有演得比之前好!」接著正色反省:「有時越年輕,對表演的設定好像更多。」

他猶記前輩的提醒,若是過於在意如何呈現角色的外在形體,就沒辦法真的理解角色的內心,「譬如說『老人』,我們可能會想到腰痠背痛、走路慢、聲音低沈,年輕演員想的是『我要把自己變老』;可是,中老年演員也許想的是『我好想再變年輕』。」當時一番話讓他驚覺,原來演員必須思考「外在」和「心理」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徑。

這並不代表以前做的角色功課是錯的,只是當生命經驗增多,便能心領神會,進而能拿捏力度,讓台詞在歲月間反覆咀嚼、沈澱、理解,可能多個頓拍或呼吸,就足以畫龍點睛。

「去年重新詮釋這個角色,我好像更懂得怎麼跟這些長篇台詞相處,在字跟字之間,找到一些呼吸跟我自己才知道的轉折,是我長大了嗎?還是角色跟我一起長大了?」他拋出自問,但不急著找到答案,因為他知道,只要還在表演路上前行,就能與角色一起用行動回應。

《人間條件 六》劇照(圖片取自吳定謙臉書粉專)

從「日常」著手詮釋劇場版的人權律師「王赦」

吳定謙認為,劇場之所以魔幻,正因不似影像作品有所謂的「定剪」,整個空間是流動的,隨著不同的工作人員與觀眾進入,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角色」也是一樣,當不同的演員靈魂進駐,便能活出各異的生命。

先前大受好評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編導黃致凱的改編之下,結合了現場提問與公投,讓觀眾成為劇情的參與者之一,推動故事走向。「我第一次看到劇本時,『導演』的腦子就有點跳出來,發現風格、節奏跟電視劇完全不一樣。我並沒有想過要挑戰電視劇版本,因為本質上就不同。」飾演人權律師「王赦」的吳定謙,先以宏觀的視野瀏覽整個故事,思考導演的鋪陳與邏輯安排,畢竟舞台劇的時間有限,在無法慢慢堆砌角色脈絡的情況下,得讓節奏更快而精準。

為了加深觀眾的共鳴,吳定謙選擇從心理層面下手。他與劇組前往拜訪兩位律師,沒有詢問太多律師的工作細節,反倒著墨在家庭的摩擦,「我那時問(律師)曾威凱,他太太支不支持他?有沒有什麼案子是他接了,但沒有跟太太講?我們有時在詮釋、揣摩某個職業時,當然會觀察他們外在的工作樣貌,可是大部分的人對律師不熟悉,真的打動人的還是『日常』,就像王赦跟太太之間的衝突,那個情感比較多人能同理。」他精闢說明。

不過,同理是一回事,在理性與感性的拉扯下,觀眾未必會做出預料中的決定,而這也是表演的好玩之處──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而且隨時都在改變。

「致凱有個設計很有趣,有些台詞都出現在不同的下半場,但情境跟情緒完全不一樣,我們要很清楚那個路徑,不然就會迷路。」透過情緒變動,賦予同一句話不同意義,這般巧思也帶有反思意味,只是苦了演員,得運用一些方法當自己的照明燈,或靠團隊合作,走出團團迷霧。吳定謙以其中一版的下半場為例,開場情緒低沈到谷底,他與對手劉珊珊、吳怡霈有個不成文的默契,在側台準備時,便安靜地握緊彼此的手,上場那刻,情緒直接到位。

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故事工廠提供)
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故事工廠提供)

演員的天職:與不安全感共處

「表演沒有標準答案。」訪談過程中,吳定謙不斷強調這句話。

戲劇之所以令人嚮往,正因每個人都有機會從中得到一些慰藉,尤其是演員。「你一定是對情感、生命有某種敏感度,才會想當演員。」他坦言,在確切了解導演要呈現什麼之前,演員都會有些無助,可又必須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才有機會與對手和團隊共締佳作。

在沒有標準答案的前提下,要找到一個讓演員自己心服「做到了」、「成功了」的憑據,確實不容易,即便是出道滿二十年的吳定謙,至今仍會感到緊張與自我質疑,到底做得對不對?好不好?尤其劇場與影像的準備方式、表演呈現、工作型態都不同,演員如何從中調適、給出適合又感動人的東西?吳定謙想了一下,簡潔地說,終歸還是回到「信任」,信任對手、導演、自己,一旦導演說 OK,就放過自己。

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導演要的東西,也許演員已經做了,只是自己沒發現。他建議,演員可以試著在拍攝其他演員場次時,從旁觀摩導演用什麼方式調度畫面,猜想欲呈現的風格,並試著以自己的方式提升表演層次,這樣的練習會成為演員很好的養分。

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故事工廠提供)

既然無關時間、經歷,演員就是得與不安全感共處,問吳定謙有沒有什麼方法讓自己舒服點?他沉思了一下,給出了乍看之下不相關,實則耐人尋味的答案:

「我蠻幸運的是,一直都遇到很好的前輩跟伙伴。我記得大三在如果兒童劇團演出《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這齣戲直到前年都還有重演,我那時就跟郎祖筠、鍾欣凌合作,怕都怕死了,但他們都是很溫柔的前輩,我相信他們也知道那樣的恐懼,所以能幫助你、鼓勵你,也許就是這樣的溫柔存在,我才能在戲劇領域繼續耕耘。」

吳定謙暖心呼籲,若有餘力,就去幫助他人吧!將自身的愛與能量散播出去,這必將成為善的循環,對整體影視環境帶來更正面的影響。

一個敏感而勇敢的演員,有時真的只需要一句鼓勵,便無所畏懼了。

(圖片取自吳定謙臉書粉專)
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故事工廠提供)


採訪、撰稿:黃羽萍

編輯:呂嘉薰(薰鮭魚)


#吳定謙#舞台劇#表演#演員#小兒子#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