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ing Stories亞洲說劇本徵集活動,即將進入徵件最後一個月,擔任評審之一的王莉雯,過去曾以《翻滾吧,阿信!》入圍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也以《引爆點》獲得106年度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獎首獎,近年則陸續擔任金馬獎初審等大小比賽的評審。她直說,有別於國際影展的參賽作品,期望能從這次的徵集活動看到更多原創性作品與新鮮面孔。
Rising Stories亞洲說劇本徵集活動,即將進入徵件最後一個月,擔任評審之一的王莉雯,過去曾以《翻滾吧,阿信!》入圍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也以《引爆點》獲得106年度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獎首獎,近年則陸續擔任金馬獎初審等大小比賽的評審。她直說,有別於國際影展的參賽作品,期望能從這次的徵集活動看到更多原創性作品與新鮮面孔。
其實,編劇並非王莉雯最初的嘗試,學表演出身的她,早期以演員活動為主,也曾在電影《父後七日》中飾演女主角阿梅。
「以前當演員時,會期待劇本能讓我有更多發揮空間,如果內容寫得太死,演員好像變成只是在執行劇本而已。」開始從事劇本創作後,王莉雯就時時提醒自己,在寫角色時,不要過於控制演員,需要緊抓的是整個故事主題,某些細微動作或台詞,可以留給演員現場發揮。
因為常與擔任導演的先生合作,王莉雯較有機會從旁觀摩拍攝,這也成了她創作劇本時的重要參考。「在現場的時候,會不斷檢視演員的表演跟劇本有沒有match,一樣時就會有成就感,如果不一樣,有時也是種驚喜,而且我會思考:『原來這樣寫會讓演員有如此的解讀』,在修劇本的時候就更有依據。」
諸如這類與演員的交流,王莉雯認為十分有收穫。演員常能以自身的觀點或生命經驗,加入劇本以外的設定,反而讓角色的詮釋更立體。對王莉雯來說,劇本創作本來就是有機的,適時參考表演者的意見,確實能豐富故事內容。
至於為何會從幕前走到幕後?王莉雯笑說自己從小就愛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也喜歡把看到的東西寫出來和人分享,「所以我平常累積創作靈感的方式,就是『觀察、觀察、觀察』!」一連說了三次「觀察」,王莉雯不僅重視培養這項工夫,更樂在其中。
平時一有空,王莉雯就會融入在廟宇、捷運站、市場或學校等地方人群中,默默觀察周遭一切。問她這是否具備什麼訣竅?她沉吟了一會兒說道:「不要帶著偏見或姿態,要保持中立、客觀甚至是放空地去觀察,像是看到父母來接小孩的畫面,我也會試著去腦補或猜想他們之間的互動,如果觀察到有趣的樣本,回去就會記在我的人物庫裡。」
有時在這些人物的互動中,聽到幾句令自己有感的對話,王莉雯也會記錄在另一個「台詞庫」中;不只是記錄隻字片語,還會仔細地描述話語發生的情境、氛圍,才能在往後的創作中,合適又完整地放入故事中。
一旦進入明確主題的劇本創作,在「觀察」之外,「田野調查」更是不可或缺的功課。為了盡可能貼近人物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王莉雯也花費相當時間研究。
例如她描寫過的檢察官、法醫等專業領域角色,王莉雯會先廣泛了解個別職業的基本工作內容,接著根據故事主題縮小田調的範圍。她形容這個過程就像在建造金字塔,一步步聚焦出每個角色的個人特質,甚至可以參考平時累積的人物庫,挑出合適的素材來塑造人物個性。
值得一提的是,王莉雯會在田野調查時搜集「場景庫」的資料。「像是參觀解剖室,我會注意水龍頭、燈等設備,讓劇本寫作時能真實呈現空間的氛圍;或記錄屍體在解剖室移動的細節,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我能讓角色說什麼話、做什麼動作,才能推動劇情,同時又顯得合理。」
分享了一連串創作前置作業與技巧,回到實際的劇本寫作時,王莉雯鄭重地說出奉行的圭臬:「必須要寫到自己都相信才可以!」不論是每句台詞或各人物的動作、選擇,若編劇不能說服自己,就不可能有機會觸動觀眾。
「觀眾的喜愛沒有標準答案,但是你的創作一定要先打動自己,即使寫的是通俗的愛情故事,只要能講出感動自己的點,就會有人看得懂你的東西。」
王莉雯生動地說,有時在咖啡廳寫劇本還會寫到淚流滿面,或折服於自己所寫下的劇情與文字。這樣的沈溺其來有自,王莉雯提及,即使筆下創作的是自己平時也無法認同、十惡不赦的壞人角色,也會設身處地思考人物說話與行為動機,「他可能是為了保護自己,或為了得到什麼東西,才會說出討人厭的話、做出惡霸舉動,只要想清楚他的動機,自然就能寫出說服自己的角色。」
但王莉雯也提醒,每每覺得寫出的劇本已經很完美時,就要有勇氣把劇本拿給身邊的朋友看並給意見,畢竟,劇本被拍出來才算完成它的任務。當劇本進入商業體制階段後,更會收到來自導演、監製等人的建議,「被批評是非常正常的,千萬不能玻璃心。」
只是,有些意見來得直接,即使心臟夠大顆,虛心接受建議後,來回改本也是種磨練。「有時候覺得編劇很像西方神話的薛西弗斯,要把推到山頂又落下的巨石,不斷反覆地推上去。」王莉雯直指這就是編劇的工作性質,必須要有不停修改又重複輪迴的心理準備,她也笑說,寫劇本永遠沒有最好的版本,只有死限到的時候得交出去的版本。
「每次在創作新故事或反覆修改劇本,其實就是個歸零的過程。」
王莉雯體認到,著手下筆時,若沒有調整好心情,帶著情緒創作,常常就會因此卡住,無法融入故事,這對劇本而言,也是種傷害。於是,王莉雯總習慣唸唸佛經或隨意手寫文字,做好放鬆的準備後,再進入工作模式。
保持心情平靜的另一個好處,是提醒自己要維持客觀。在寫劇本時,編劇勢必要以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入戲到每個角色,才能寫出連自己都信服的情節,但難免會遭遇「創作的迷宮」,此時就得跳出來以客觀的角度重新檢視劇本,告訴自己,莫忘故事的核心主題。王莉雯表示,編劇就像有兩個腦袋,一邊要主觀地入戲,一邊又要能客觀地抽離。
一路對話下來,發現王莉雯多次提及創作時要隨時緊抓故事主軸,請她針對這部分多分享,她不假思索地說道:「編劇要當一個有意見的人,先不管這個意見會被喜歡還是討厭,要知道自己想講的是什麼!」她說起過往在碩士班修習楊雅喆的編劇課時,常被要求挑出一則新聞,同學間各自闡述看法。
「例如一則有關親人的報導,你可以覺得這是記者亂寫,可以認為親情不該成為情緒勒索的藉口,也可以贊同長輩有養育之恩該被尊敬,但不論是什麼樣的立場,一定要有自己的意見,然後緊抓住這個方向去衝、去寫。」王莉雯解釋,「意見」可能只是簡短的一句話或一個口號,都行,這將是故事的核心價值。
為了避免劇本變成一言堂,王莉雯指出,還要在故事中設計正反方,「你要從這句口號,再長出不同的兩端,往你想要表達的意見去寫,寫到很動人,寫到反方都被說服。這過程中會有衝突、抉擇,目的就是要證明主角堅持的價值是合理、成立的。」
因此,面對令人躍躍欲試的劇本徵集活動,王莉雯有感:
「不僅要當個有意見的編劇,還要當個有原創性的編劇;不要只是跟風追逐主流題材,去思考什麼樣的故事,能真的感動觀眾,那才是重要的。」
採訪、撰稿:田育志
責任編輯:呂嘉薰
攝影:楊雅晴
場地協力:東咖啡 Dong Coffee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