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20/12/08

專訪演員姚淳耀:你無法解釋表演為何生動,因為你無法解釋生命

「長眠於此之人不是偉人,只是卑微的我。」

這句話出自《鏡子森林》中記者「侯方平」的墓誌銘。侯方平的隨筆與墓誌銘好似反覆吟唱著,我只是個卑微的人,即使旁觀者一眼便明我是蚍蜉撼樹,即使這次妥協就是一輩子了,就賭那麼一把,讓我盡力在角落發出一絲幽微的光。

這不就是「希望」的長相嗎?那麼稀薄,卻又令人想望。這也很接近姚淳耀內心的模樣。

不管是《鏡子森林》侯方平的世故和衝動、《親愛的房客》王立維的壓抑但輕盈,還是影集《返校》沈華的浪漫卻矛盾,都不過是個皮囊,在那底下,姚淳耀靜靜地蜷伏著。他見人總微弓著身,像是隨時要親切鞠躬,樂意站在角色背後,樂意只是個卑微的人類,在人群中漫遊,看看風景,獨有韻味。

尼采說:「人類之所以偉大,正在於他是一座橋樑,而非目的;人類之所以可愛,正在於他是一個跨越的過程與完成。」作為演員,姚淳耀正努力超越自我;他也想成為那座橋,給出足以撼動人心的表演,連結觀眾與故事、希望與黑暗。但他不敢企圖成就「偉大」,因為他清楚,越是偉大的表演,越關乎生命的本質,壓根無法被言說、被定義。

「你無法解釋表演為何生動,因為你無法解釋生命。」

他引用《演員與標靶》中的文字表示。那麼,這訪談怎麼做?這一切到底該怎麼解釋呢?他認真思考而困擾歪頭的樣子,是蠻可愛的。

肢體型態和生活習慣,推理出矛盾的「沈華」

很久沒遇到節奏如此緩慢的受訪者,讓人更加好奇,這文靜的男人怎能把角色的躁動或粗魯詮釋地如此精準?更別說飾演一個自身反差甚大的角色,例如影集《返校》中的詩社老師「沈華」。

沈華象徵新思潮,躍躍欲試,質疑權力結構,想打破傳統框架,甩脫壓在他身上的家族個性;崇尚「新」東西,卻時常迷惘自己的追求。說不定,他嚮往的只是看似自由獨特、不像校長父親的自己,是種自戀,終究難逃宿命,言行不一。

如何展演角色的拉扯,和抽象的矛盾、掙扎?姚淳耀詳細說道,他從「外在」、「內在」兩大方向去思考。

「我那時直覺就是,他很喜歡新的東西,他會有一種力量,有很強大的偽裝,身體會很挺、很直、很有自信。在以前的新聞畫面看到,有些人很有自信,下巴會不自覺往上抬,我把這些畫面加上去;以前大學課學芭蕾,我們身體會很像芭蕾舞者一直往上,想要追求往上,加在他(沈華)身體裡面。」

沈華的形體建構完成,那時的姚淳耀,走路都變成沈華,肢體宛若優雅的芭蕾舞者。他再往生活習慣下探。他想像一個人腦袋的東西太多、轉太快,很可能廢寢忘食,吃飯是吃享受而不吃粗飽;可能會有個什麼癮頭,例如抽煙,一邊吞雲吐霧,一邊快速轉動腦袋,導致身材較削瘦,姚淳耀也真的不知不覺從有肉的侯方平變得雙頰凹陷。

自身體推進角色的內在,姚淳耀善用新聞歷史畫面和書籍,加入接觸過的人和對角色的真實感受,從年代、家庭、工作等推理一個人物的核心,「我覺得這個角色是充滿希望的,但就像太極,他就像很光明的人,但心中有一點黑,慢慢黑點越來越大,就像是滴到紙上、黑點擴散,這是沈華的形象。」逐步使角色成為有思想、有層次的活生生的人。

當生活真的無法給你什麼,看書吧

在無數次搭建角色的過程中,走路和閱讀,缺一不可。姚淳耀很愛走路,放鬆時、疲憊時、想放空、正緊張,他就只是去走,活絡身體,讓自己感覺良好再說。

表演場上,放鬆為要件,但對姚淳耀來說,「準備充分」才鬆得起來,才有自信。「當你對自己沒有信心而準備不夠,我這樣演好像很怪,或大家會怎麼看我,你會一直想;當你不放鬆,你知道你不放鬆,你會一直跟自己講,那個念頭會讓你更不放鬆。但當你準備充足,你就什麼都不用想,就會很放鬆。」信心帶來坦蕩,坦蕩帶來包容,便無所彆扭,怎樣都磊落。

他謙稱還在持續「找」表演,不斷思索如何進步,尤其,如何在僅有的生命歷練中活出每個角色的起承轉合?他也好奇如何實踐很多演員說的「好好生活」?怎樣增加生命歷練?自己說一說,又給出漂亮的結論:「有時真的生活沒辦法給你,就是看書,比如說莎士比亞是個足不出戶的人,他怎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劇本?一方面是天分,一方面是閱讀。」溫和謙卑的他難得鏗鏘有力。

閱讀,幾乎是姚淳耀的人生。他什麼都看,高中還是詩社成員,詩是他學表演的啟蒙。他甚至愛看表演書,不帶目的地看,強力推薦《演員與標靶》,與正在看的《電影表演──導演必修課》,瞬間像個書販,微微前傾身子說:「你就把他(表演書)當朋友,就像他在跟你講表演的方法,不會很嚴肅啦,他們讀起來都很好。」

這是他進修表演的方法,也是他「暖機」的儀式。姚淳耀分享,從接到劇本到開拍前,他不斷翻書,看著看著,無形間會準備好表演心態,讓他更安心上場。

不是要人按圖索驥,姚淳耀強調,表演無法想那麼多,更沒有標準答案,很難真正將文字放到表演場域實戰。閱讀墊的是本,看越多,你的底越寬、越厚,自然站得穩。剩下的,還是靠多練習拍攝去學,盡量嘗試,犯錯也無妨。

戴上面具看世界,演員要對觀眾的眼睛負責

認真魔人釀出的角色,果然凝鍊。以《鏡子森林》「侯方平」首度當男主角就一舉拿下金鐘獎,姚淳耀戰戰兢兢,得獎時,他感謝了侯方平。

對他來說,每個角色就像曾經要好的朋友,只是不再見面,也許哪天在燈火闌珊處重逢,會憶起舊情,也難再回到彼時,不過是熟悉的陌生人。

與角色的另一個關係,他說,像是面具。這個形容很有趣,他彷彿開啟話匣子,分享大學時上過一堂課「面具與小丑」,由沙丁龐克劇團團長馬照琪指導,馬照琪是國內首屈一指專研小丑、半臉面具的老師,遠赴法國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學習,她要學生用紙粘土捏一個面具,成形風乾後,戴上表演。

姚淳耀有些表演經驗後回想,捏面具的過程其實就像演員在創造角色。「第一個捏的面具,不知不覺很像你內心的某一個人,你不知道是誰,你捏出來可能是一個奸詐、狡猾的人,你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過程很像在捏角色。」那雙捏面具的手,正根基於演員的個性。也就是說,就算是相同角色,每個演員都會捏出屬於自己的樣子,觀眾就在看演員怎麼捏面具、怎麼詮釋角色。

他笑說,戴上面具時,眼前一片黑,只能從兩個孔看世界,卻是個新世界。面具與眼睛的距離,即演員與角色似有若無的親密,當演員戴上它,誠如接管觀眾的眼睛,觀眾就看你看見的世界。

正因如此,表演給了害羞的姚淳耀一個合理又遼闊的生存空間,他自己形容為「免死金牌」。平時謹言慎行,深怕覆水難收,成了演員,他就能以角色的面貌去顛覆、去對抗、去憤怒,甚至去傷害他人;濃縮各種人物生命在自己身上,也互相交換人生經驗。

看重表演,尊重你自己

在這不平靜的庚子年,姚淳耀拿了獎,好似站上人生新高度,卻也失去了些什麼。

今年是很巨變的一年,很多措手不及的變化,但在這些變化中會有一些重生或產生,延續一些東西。」他感性提到,天災人禍給了他當頭棒喝,反思失去的意義,例如前輩吳朋奉的離開,正讓他仔細回憶並保留前輩留下的經驗。變化反而帶來生生不息,禍福相倚,大破大立,一切又可以繼續下去。

知道姚淳耀看了太多書,與他對話,總有種輕巧的寫意,很體貼,很好聽。後來才想通,一個人必須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這正是他當演員所秉持的態度。他引用導演鄭文堂的文章,拐了個彎,循循善誘地道出「態度」的重要。

「鄭文堂導演在臉書寫一篇〈捏一捏、秤一秤〉,剛拿到劇本時,演員通常會捏一捏角色的形狀,但他講『秤一秤』,我覺得很重要,就是大家會秤一秤這個角色是主角還是配角,如果覺得這個角色是配角、重量很輕,你就不在意或隨便,這樣的態度就很容易失敗,我很認同。」

看重表演、尊重自己眼下的事,姚淳耀說,這相當實際,多在意就會多用力,而力氣與成果往往成正比。倘若心存僥倖,覺得一場表演沒那麼重要,在場每個工作人員都看得出來,或許會影響一個演員的機會,不可不慎。放諸人生,也通。

除此之外,莫忘對這世界繼續保有愛和溫柔,儘管它並不總是美麗。

姚淳耀直指,一個好演員的必要條件,正是對世界的看法和感受,所有表演或導演的技巧,可能都只是其次,關鍵仍是演員自身對世界有沒有感覺、如何感覺,每個階段遇到了誰、有什麼啟發,當然,這已經無關演員,而是一個人的生命厚度。

他因此反覆自我警惕──保持敏感,注意細節,規律生活,否則,準備再久、上再多表演課都白搭。

本以為姚淳耀是行腳節目《在台灣的故事》的活潑、草根的主持人,相處後才發現,他不是孫協志,不是鍾佳播,更不是這兩個人的合體精緻版,他就只是那個有點安靜、過分有禮、不夠有自信、超級天蠍的姚淳耀。

他想成為能透過表演傳達豐富想法的演員,有能力去描寫細微,領著觀眾看見,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你仍有選擇權。就像在這個大裂時代,很多事情都在毀滅,不可否認的是,重生也隨之而到,美好的事物可能就在裂縫處熠熠發光。

我相信姚淳耀會抵達他想要的地方,因為他就是個充滿細節的人;不會拿速成砸自己的腳,願意放慢腳步,走出令自己舒服的節奏、令觀眾期待的每一顆鏡頭。訪談這天剛巧是他的生日,無限祝福,日日因當演員而快樂。

有個地方我們總要到達

可能下一步

可能是上一步

更有可能是每一步當我們踢出

就忽然感到寂寞的時刻

就到了最遠的地方

──擷取自〈遠方〉∕ 陳雋弘

採訪、撰稿、編輯:呂嘉薰

攝影:楊雅晴

場地協力:烟渚leflef Deli 

服裝協力:H&M

造型:Charlie Tsai / 髮型:Nino / 化妝:Aga(後台直擊工作室)


#姚淳耀#演員#表演#返校影集#鏡子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