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20/11/19

專訪演員林柏宏│化學家教人生髮夾彎,用一萬個小時成就表演

電影《怪胎》中,完美呈現富轉折而困難的角色「陳柏青」;切換到《杏林醫院》,倏地端出詭譎氛圍;接著又到《大債時代》當口沫橫飛、妙語如珠的Youtuber。如此多變的林柏宏,出現在我們面前,既木訥又耿直,謹言慎行,充滿哲思。

這比較貼近原本的他,他還是他。在接觸表演前,林柏宏對人生志向毫無頭緒,楞楞地,是表演給了他第一次「想為此繼續努力」的念頭。

理科男子人生髮夾彎,一彎就是十年。林柏宏相信,一件事必須花很多個「一萬個小時」才能成精,他正跨過這標準。表演永遠都在變動,這股捉摸不定是魅力,儘管已經花了幾萬個小時,林柏宏要沉迷於表演的決心,早已遠遠超過時間、年齡或獎項。

「慾望」和「缺陷」是讓角色立體的關鍵

環境養成林柏宏的文靜氣質,自小他也循著主流價值定義的「安穩」道路走,懵懵懂懂,不確定自己要做什麼,問他是否特別喜歡什麼事?那時的他也說不上來。「越輕鬆越好」大概是唯一指南,因此大學選讀化學系,圖個安逸,當老師嘛,有寒暑假、有穩定收入,不差。

「差不多人生規劃」在第一部電影《帶我去遠方》出現後有了轉變。當時毫無表演經驗的林柏宏花了整整一年進入角色,一邊摸索「當演員」是怎麼一回事。

「我才發現原來我有喜歡的事,而且想一直繼續做這件事。」表演讓林柏宏接觸五花八門的職業、人物性格、背景年代,進而了解身處的世界長成什麼模樣。「好像每演完一個戲,我都覺得跟這個世界又更靠近一點。」他感性說道。

演了許多類似的年輕、新生代角色,他卻從不認為他們相像,更不害怕被定型。「年輕人有成千上萬種年輕人;活潑的年輕人也有成千上萬種。即便是出生相同家庭背景、接受一樣教育的雙胞胎都有不同性格,看起來雷同的角色肯定有各自的不同。」如何細細鑽入這些「不同」?他說,「慾望」和「缺陷」是區分性格、塑造角色立體度的兩大切角。

慾望是撐起角色的主幹,無論是成功、愛情或財富,每個角色都有驅使自己往前的目標;缺陷是最能直接窺見慾望的破口,完整角色的血肉。即使「缺陷」二字看上去負面,林柏宏認為,那才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地方,尤其當劇本著重描寫角色的「好」,他更會思考那個「缺」在哪裡?好比陽光暖男的付出,也許隱藏著控制慾,變相形成壓力;寡言的表面下,可能是不擅表達的困窘,「這些缺陷都讓角色變得更完整。」林柏宏說。

興趣博而不精,真的好嗎?

林柏宏在明年初將播出的公視影集《大債時代》中飾演舌燦蓮花的創業家「楊大器」,人如其名,汲汲營營追求成功大器。林柏宏形容,楊大器的缺陷是總想一步登天,相信以小搏大,賺錢是頭號目標,欠再多錢也沒關係,心想有一天發財了,成功便觸手可及,還錢不是問題。

「他表面的欲望是錢,缺陷是認為錢可以很快速獲取,但再往下看,其實會知道是因為楊大器小時候家境不好,他渴望家。」林柏宏不斷往內探,幾乎要剝開角色最見不得人的傷口,才瞥見楊大器的全貌,也從他身上看見世代的縮影。

在人事物都能一夕爆紅的世道,時間的尺度變得急快,讓人產生「只要做到表面功夫,就能輕易達成目標」的幻象,一如楊大器的缺點,誤以為財富唾手可得。「但是,所有事最重要的應該是本質,而不是表象,這也反映現代人追求容易快速的外在成功,而不是內在成功。」林柏宏正經表示。

他細數楊大器的斜槓人生:創業、投資期貨、做Youtuber,好像懂很多,卻沒有一項專精,這讓林柏宏有感:「我們會說一個人需要很多綜合能力才有辦法在社會立足,或被稱作人才,楊大器就是認為自己有多重能力,又很會表現自己,在我看來這是一把雙面刃。我們很多東西都會一點,會了一就說會十,但我們真的有花時間跟心力去經營嗎?

流暢的一段話令人瞬間清醒,林柏宏繼續說,他相信《異類》書中提及的「一萬個小時」理論──要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得花一萬個小時苦心鑽研。他再度發揮理性頭腦,掐指一算自己也出道13年了,「我有算過,如果每天都用八小時算,十年能達到將近三萬小時,我希望我有達到一萬小時,但現在有多少人願意花這麼長的時間去成就一件事情呢?」

他跟楊大器就像反方向的鐘。林柏宏說話節奏慢,略懂略懂財金的楊大器如機關槍;他做事縝密、計劃性強,楊大器先做了再說。然而,殊途也有同歸之時。林柏宏透露,他對這個角色感觸良多,兩人家庭背景相像,父母都是生意人,自己理應要擅長與人互動,但除了生意上的交陪,他其實很不擅長和人深入交友。這讓他很能同理楊大器,藉此謝謝楊大器:「很開心遇到他,讓我可以有機會把小時候的記憶拿出來。」

表演計畫不得保留彈性給現場

林柏宏善於推導角色的心理狀態,或許和他嚴謹的性格有關,卻也讓他在表演起初熬盡苦頭。

在拍攝讓他拿下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六弄咖啡館》之前,他每次下戲回家,都會蹲坐角落,自我檢討哪裡做得不夠好,再拿出隔天要拍攝的劇本,反覆揣摩台詞該用什麼口吻說?這段要給出哪一種笑容?但到了表演現場,怎麼可能百分之百照著沙盤推演進行?

他知道,計畫只是讓人安心,不該把表演當作一件執行項目,應該保留彈性給現場。他也知道,有時被導演誇「自然」,明明是自己計畫好的。他都知道,卻遲遲理不清如何突破。

直到拍攝《燦爛時光》,導演鄭文堂察覺林柏宏的盲點,不和他談角色,而是聊佈景房間裡一幅紐約地鐵站海報,問他「身處在那個環境中的角色,會想怎樣跟喜歡的人告白?」一個個無法事先演練的問題,逼得林柏宏不得不將自己徹底放入現場,從理解角色開始,賦予角色骨架和行動。這才明白,劇本只是底蘊,感受現場的支微末節,才能建構更有靈魂的人物。

「閉上眼睛練習聽覺、用鼻子聞味道,感受有什麼東西走過或經過,就是要回到感官最原始的狀態,這才是演員最珍貴的地方。如果放棄掉感受,就只能看到劇本上的東西,少了情感,也就少了很多血肉。」

強壯心理素質,當最「水」的演員

投入表演這些時間,不確定讓林柏宏成精了沒,肯定的是,從化學家教到菜鳥新演員,從最佳男配角到入圍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他有了些體悟──想做好表演,除了多上表演課,強大的心理素質與好奇心很重要。

表演課提供一套「方法」,讓演員在迷途時能順藤摸瓜;不過,他說,關鍵還是演員自己得永遠對世界保有好奇心,「感覺別人的感覺,理解別人的理解,無論自己認同或不認同的人都是。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表演的原因,它讓我有機會去認識一個完全不認同的人或世界。」

如今,表演之於林柏宏是生命的展現,他自己的,也是角色的。每個角色都有各自的設定,不同演員也有獨特的生活經歷,林柏宏相信,這些生命的交織,一定會有迷人的綻放。

他自比為一杯水,同時也自我期許遇到什麼角色,就成什麼形狀,隨容器、空間融為一體,保持流動。「你知道水有自己的流動嗎?你把它倒在海裡,它就去了全世界;蒸發看不到了,有一天又會下雨再回來。」我們確認,林柏宏的理科魂不死。

延續「水」的意念,林柏宏以「匯流」來形容入圍金馬獎這件事。「它為我的表演生涯注入了更多信心,也會看到我在路上有很多豐富的記憶,更相信之前的投入是值得的。

上一次入圍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林柏宏練習了祝賀得獎者的表情,這次他說:「我不練習!我要感受那個當下,做最真實的反應!」通往更加成熟帥氣的路上,林柏宏放任感受和經驗交會,也許匯聚成河,也許奔向大海、溢散到天,總之朝更寬、更遠的境界,開展他的表演哲學。

採訪、撰稿:段雅馨、呂嘉薰

編輯:呂嘉薰(薰鮭魚)

攝影:楊雅晴

服裝協力:CALVIN KLEIN

化妝:瑋瑋 / 髮型:80's studio - Garden


#金馬57#表演#大債時代#怪胎#林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