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20/07/16

專訪影視製作人暨劇場導演黃毓棠|想學表演,先把做人的道理學好

「方便給我你的生日嗎?」訪談進行中,業界知名的劇場導演、戲劇製作人黃毓棠突如其來的問題讓人摸不著頭緒。她迅速在紙上計算,沒幾秒鐘,「天哪你是六號人!很能處理行政,卻很痛恨面對行政細節的人。」

一語中的,突然覺得有些赤裸,忍不住詢問她是如何「解碼」。她簡單扼要地說明了生命密碼與星座性格的關係,於是,我對眼前的人更好奇了,一個標準牡羊座直來直往的人,說出的每句話卻自動地磨了些稜角,不會過於銳利,又能醍醐灌頂,是「剛剛好」的力度。

這樣的人,想必經歷過某些「關鍵時刻」。

我的導演風格,全是李國修老師的身教言傳

時光倒回至1999年,還是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的黃毓棠正處於「探索自我」的階段,因緣際會進入了屏風表演班擔任服裝助理,創辦人李國修時常會來關心她與其他學生對未來的想法,得知黃毓棠想成為導演,便爽快地說:「那跟著我就對啦!不然還有誰能教你?」那時的黃毓棠不以為意,認為這只是大師的客套話,仍得靠自己在表演路上努力。

想不到,李國修十分認真看待這句看似不經意的承諾。排演時,李國修時常出考題給黃毓棠,讓她思考為什麼場面要這樣調度、道具要那樣安排,黃毓棠心想,或許真能請李國修擔任導演主修老師。然而,當李國修二話不說地簽完主修單,黃毓棠才發現,只有學校裡的教授才能擔任主修老師。

本以為期待落空,兩天後,李國修再度請她拿回主修單,原來他親自打電話給系主任,下學期開始,他就要到戲劇學院授課。「我那時才二十二歲,第一次理解到原來老師可以這樣對待一個學生,他要經營劇團,其實可以不要理我,沒收我這個徒弟也不會有什麼損失,但他只是淡淡地說:『反正我就是想收你們做學生嘛!』」憶起這段往事,黃毓棠數度落淚,如此忙碌的大師,走進校園,一教就是五年。

2001年,黃毓棠完成畢製演出後,李國修一席話,改寫了黃毓棠的人生藍圖。那時,李國修跟黃毓棠的母親說:「可以的話,我想是不是就不要送 Sanny(黃毓棠)出國了?就讓她留下來跟著我吧!她來屏風,我扛。」一旁聽見的黃毓棠,頓時就像迷航的船隻找到了燈塔,出現明確的前進方向。自那時起,她便一直待在屏風。

後來是否還有出國唸書?她搖搖頭,雖然這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小遺憾,但她知道,這趟未完成的旅程遠遠不及李國修帶給她的一切。

我們對於角色的理解,源自於我們對生活的認知,有時候揣摩不到角色的心情,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焦點都在自己身上,沒有去體會其他人是怎麼過生活的。想學表演,得先認識這八個字:『角色扮演』與『生活態度』。先把做人的道理搞清楚,就會搞懂角色在想什麼了。——《李國修編導演教室》

李國修曾告訴黃毓棠,導演的工作最終都要回到「人」身上,也就是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相處。「屏風有三百多位志工,他幾乎都叫得出名字,他永遠記得那是他的志工。與其說他教會我生活態度,不如說他教會我『感謝』。」這稀鬆平常的小事,讓黃毓棠領悟一個最基本卻常被忽略的道理——對於幫助自己的人,要心存感激;對於能幫助的人,不要吝於付出。

2013年,李國修臨終前三個月,即便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他仍想和即將演出《西出陽關》的學生演員們打打氣。那時候的他,講20分鐘都很勉強,但那天,他足足說了40分鐘的話。談到這裡,黃毓棠再度哽咽,那是李國修此生最後一次對學生演員講話,他從來沒有放過可以鼓勵學生的機會。

李國修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黃毓棠,讓她甘願收起過去的暴衝性格,因為她知道,或許用導演的權威、命令式口吻能逼迫演員達成要求,過程可能充滿不快與不適,演員也難以心服,對作品不一定是正面影響;反之,以尊重、鼓勵等正面態度去引導,才能真正建立導演與演員間的「心」交流。時至今日,她敢說沒對自己的演員發過一次脾氣。

在定義自己之前,先確定自己有什麼價值

如今,黃毓棠在怡佳娛樂擔任副總經理暨《華流之星》新人培育的總導師,面對眾多懷抱明星夢而來的孩子,她嚴格把關,從3000多位的報名者一路篩選,最終通過長達一年半、超過480小時訓練課程後,留下來的學員僅有16位。

如果沒有用扎實的訓練打好基礎,即便長得再好看,走進這個華麗的世界,很快就會被發現你只是一個沒有專業技能的人。

黃毓棠認為,從事影視相關的工作,外表條件固然重要,但訓練才是支撐他們走得長遠的關鍵。這些學員,或許就只差一部戲「被人看見」。

為了發揮學員們的潛能,她邀請了嚴藝文、時一修、王琄、陳家逵等人擔任講師,教授鏡頭與劇場表演,期望整合完整的師資,將這群璞玉打磨成鑽石。嚴謹的訓練成果確實立即「見效」,培訓完畢上線後,便有人入圍金馬獎,隔年更有兩位新人入圍金鐘獎。

然而,殘酷的篩選機制,會不會有判斷失誤的時候?黃毓棠不諱言,她的判斷不一定準確,但根據多年的觀察,她有八成以上的把握,能將資源投在對的人身上。她更直接表示,在時間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能優先選擇自己有把握付出的人,被淘汰者不一定是資質不好,只是緣分不夠,她不是可以照顧那位學員的人。

對於未來想進影視圈的新鮮人,黃毓棠認為,應該先確定自己有什麼樣的價值,不論幕前或幕後,這都是一份需要嚴謹對待的工作,永遠要記得「持續累積自我專業」、「抱有正確的態度與信念」兩件事,懂得把握每一次的機會,哪怕只是臨時演員的戲份,也是一次養分,就看你把自己看輕還是看重。

劇場是我的家,離得再遠,都要定時回家

從導演、製作人到藝人培育總導師,一路以來,黃毓棠的職涯目標,皆是為了成就一部好作品。

為此,她在擔任怡佳娛樂副總經理的同時,亦創立了亮棠文創,重新導演李國修的經典作品,期望能將李國修帶給她的能量傳承給下一代有天賦、也願意努力爭取機會的人。

首部推出的作品便是她接觸20多年的《三人行不行》。因結構較單純,如何讓演員們適性發展、擦出不同的火花,大大考驗她的功力。今年的公演,他們有了新玩法,讓觀眾成為表演的一環,由觀眾「扭蛋」決定哪些演員上台演出,整間劇場頓時像一場同樂會,幾乎從開場到謝幕都是歡笑聲。

或許這正是戲劇存在的理由。不只娛樂大眾,在人心惶惶的時刻,還能讓觀眾得到一些撫慰。因此,即便在劇團經營如此艱困的時代,黃毓棠仍堅持繼續製作舞台劇作品,2020年的此刻,她再度監製導演李國修紀念作品《莎姆雷特》,在這疫情嚴峻,需要歡樂與出口的時間點,她不畏環境景氣對票房的影響,對她而言,觀眾需要好戲,而師父李國修的作品,絕對可以在任何時代中,一再搬演與發表。

「家」是一切的根源,也是最毅力不搖的後盾。劇場是黃毓棠的家,她永遠都要定時回家。在這裡,她不求多,只希望做到師父曾經引領她對待人生與未來的三件事——一求溫飽,二求安定,三求傳承。前兩項她已經做到了,接下來便要持續傳承自己受過的教育、養分、恩惠,讓表演的種子開枝散葉。

傳承沒有很偉大,不過就是給演員正確的觀念,然後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採訪、撰稿:黃羽萍

編輯:呂嘉薰(薰鮭魚)

攝影:林后駿


#總導師#華流之星#黃毓棠#亮棠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