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20/03/01

專訪演員紀培慧|可以靠直覺表演,但事後要自知怎麼做到的

遠遠見到紀培慧,很難不被她雕刻般的五官、渾然天成的星味吸引。她出道早,16歲飾演《危險心靈》的「張心如」嶄露頭角,4年後就以《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的「林筱柔」拿下金鐘獎最佳女配角,2017年更憑電影《接線生》獲得米蘭影展最佳女主角提名。

今年剛滿30歲的她,戲就演了14個年頭,表演佔去將近一半的生命。而立之年,紀培慧細細歸納過去的時光,對於人生、表演,也有了些新的想像。

拍戲好像參加夏令營,讓人既興奮又緊張

緣份總是奇妙,國中就被簽下的紀培慧,起先準備以歌手身分出道,洽逢電影《宅變》在選角,經紀人便領著她去試鏡,這是她與表演的第一次正式接觸。

「那是一個被關著、好幾年沒有接觸人群的角色,突然外面燈一亮,有人從門外走過去,我在那個狹小空間裡想盡辦法要引起對方注意,讓他可以放我出去,演到最後我都要哭了!」那時的紀培慧對表演毫無頭緒,一切只憑感覺,這段試鏡的劇本,讓她記憶猶新。雖然最後未能獲得角色,她的演出卻獲導演好評,紀培慧若有所思地說,大概就是第一次試鏡的美好經驗,讓她對表演產生興趣與自信。不久後,她就遇上《危險心靈》這部戲。

於是,紀培慧首次以演員身分出現在觀眾面前。當時和一群同齡演員工作,又正值暑假,紀培慧手舞足蹈比喻:「(拍攝危險心靈)就好像參加夏令營,我還想著『天啊!我不想要結束!』」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從16歲一路延續至今,每當想到隔天要拍戲,她總是滿懷期待。

「如果接下比較有難度的戲,實際演出後有達到我想要的樣子,我就覺得『好爽!』」伴隨一連串笑聲,紀培慧毫不掩飾地說出自己心中的OS。想來她是真心鍾意地喜歡,才會如此爽快直接。

去建構角色腦中的意識流,才能有飽滿的內在狀態

上場演出當然不只需要愉快的心情而已,紀培慧稍稍把自己從過high的情緒中拉回來,憶及表演的最初,沒有方法的她,有時像是自我催眠入戲,自知沒有做好心理建設,就是混亂地撞入表演,這樣直覺式的表演就像一場豪賭,幸好,她遇到貴人提點。

導演林書宇在看完《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後對她說:「妳可以靠直覺演戲,但是妳以後要知道為什麼直覺可以長成這個樣子,要試著去理解自己怎麼做到的。」表演需理性、直覺並蓄,紀培慧從此謹記在心,亦開啟她對心理學相關書籍的接觸,及冥想、疏理自我情感等習慣。

她試著理性地準備角色,替對手的角色找參照資料,去思考這場戲要呈現的整體氛圍是什麼。她說,否則就像突然被叫上台報告的學生,心裡一定會縈繞著「怎麼辦?希望不要被人抓包!」的不確定感。

為了減低內心的不確定感,或說增強演員表演時的安全感,紀培慧鄭重介紹兩本書,是她每次準備角色的必讀書單,分別是烏塔.哈根的《尊重表演藝術》與迪倫.唐諾倫的《演員與標靶》。

《演員與標靶》教會我的,就是每個人的內在都是不停在流動,角色也是,即便一句台詞都沒有,但這個角色一定在想些什麼,他想的事情和劇情的推進有關,所以我會去建構角色腦中的意識流,才能呈現出很飽滿的內在狀態。而《尊重表演藝術》,則是提到演員可以在事前做一些外在動作的設計,比如有場戲我需要找鑰匙,那我要怎麼找,動作才會成立?才有節奏感?我會先在家練習。

紀培慧毫不拖泥帶水,三兩句話就說出兩本書帶給自己的收穫。廣泛的閱讀,是她提升表演力的訣竅之一。

在前陣子剛播畢的《彼岸之嫁》中,紀培慧飾演被未婚夫拋棄的「伊莎貝爾」,「在詮釋伊莎貝爾心裡有些崩壞、黏稠的部分,我就是想起之前看《美麗與毀滅》這本書時的心情。」紀培慧笑說,看書就像在調收音機的頻率,某本書給她的感受若與角色狀態不謀而合,自然就能接收到角色想傳達的情感。

有時候,紀培慧還會為了找對頻率,替角色設想他們會看的書。像是即將上映的愛情輕喜劇《練愛iNG》,她飾演一心想寫劇本、拍電影的副導紀惠欣,就一口氣買了《電影編劇新論》、《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引爆說服力的故事思維訓練法》和《先讓英雄救貓咪: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三本書,「我相信紀惠欣的書櫃一定都有這幾本書!」紀培慧鐵口直斷。

除了看書,多看「人」也是不可或缺。紀培慧表示,《練愛iNG》劇組的副導形象正與導演阿Ken設定的角色「紀惠欣」十分相近,便常在片場模仿副導的動作或口氣,甚至還會直接跟在副導後面觀察。

笑問她這般明目張膽尾隨人家,不怕打擾對方,或有所微詞嗎?只見她胸有成竹:「不會,我很會觀察人耶,我是社會觀察家!」

紀培慧用了「lurker」這個詞,形容自己是偷偷在角落觀察群體的潛伏者,尤其愛看別人發呆。「我喜歡去猜這個人在發呆時在想什麼,或是去想說他為什麼要在發呆的時候喝水。」

聽她這麼一說,忽然領悟過來,這不就是她提到《演員與標靶》中教會她的事嗎──沒有台詞的人物,不代表他正在全然放空,腦中必定有些思緒──紀培慧的日常觀察,不只捕捉可見的肢體或口語,她也試圖透過專注的觀察,去讀取或延展一些不可見的意識波動。

每天留點時間給自己,為情緒做分類歸檔

人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練習,練習愛、練習不同身分的對待、練習新技能、練習生活,練習「面對自己」可能也是一生未間斷的習題。

經歷多年的表演磨練,紀培慧體悟「自我整理」之於演員生活的重要性,也掌握得越來越爐火純青了。

20幾歲時,有很多情緒、感覺,不知道怎麼去表達與整理,它們像是霧一樣飄散在那裡,到了30歲,有了些人生歷練,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別人,才覺得有能力可以敘述那坨霧是什麼,進而能分門別類整理這些情緒。

紀培慧分享,每天會留點時間給自己,回想一整天快樂的記憶,至於壞的部分,就把它放掉,「我會具象化想像不好的東西放掉、流走的畫面,在心中跟它說『再見』。」這不是她告別角色的方式,而是她日復一日的生活功課。

然而,在養成這個習慣的過程中,紀培慧才驚覺,原來有些角色在她心中留下殘渣,例如《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中與師長發生不倫戀、有著痛苦過往的「林筱柔」。即便殺青多年,紀培慧說,她帶著林筱柔的受傷狀態生活了一陣子,思想變得較負面,直到學會檢視、排解、整理自己,才不再當局者迷,並看到在表演中的問題,進而有機會去提升。

看書、下廚、吃飯,把日子過好

如果不演戲,紀培慧會做什麼呢?她秒答:「可能去種菜吧!」更準確一點來說,是種蔥。

不論是中式、泰式或日式料理,她做每道菜都要放蔥,擅長的滷肉裡也一定要鋪上蔥段,強調要在電鍋裡蒸五遍,才能讓肉入口即化。對她來說,好好煮飯、吃飯,就是把日子過好的方法;同時,她有好多書,為她填飽精神的飢餓,也把表演帶到不同的視野去。

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到一個角色,需要怎樣的一個內在。

既然如此,她說,就讀書吧!不斷活動身體和大腦,才能練就一身「表演的肌肉」,讓自己隨時都充滿彈性,也能施展力量。

30歲似乎是個瞻前顧後的好時機,紀培慧率先說起自我期許。有別於以往多出演憂傷、烏雲罩頂的角色,她希望接下來能讓觀眾看到不同面向的自己,譬如說MV〈什麼時候她〉裡的不羈野性,或喜劇《練愛iNG》,藉著讓觀眾看得開心,撒下一些善良的種子,這是她身為演員最基本卻深切的使命。

她的混血外型確實很吸睛,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她會不停進步,以實力表現來得到你的注意。

採訪、撰稿:田育志

編輯:薰鮭魚

攝影:林后駿

場地協力:CUPETIT 卡柏蒂法式手工喜餅


#紀培慧#練愛ing#阿ken#電影#女演員#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