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19/12/13

專訪演員陳家逵|表演是我唯一懂的事情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在開車通勤、看書、失眠等時刻,開啟廣播,好讓時間更溫柔地流過?總有些人事物,在生活中看似扮演配角,實為帶來安全感的重要臂膀。雨夜,陳家逵從樓梯那端登場,坐定後便侃侃而談,整個人輕快但不疾不徐,鮮活而生動。

劇場、影視雙棲,同時也是電台主持人、表演指導的陳家逵,早在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戲劇所時就參與劇場演出,「我的第一齣商業大舞台劇是果陀的《看見太陽》,接著到屏風,演了上百場《三人行不行》,然後陸續演了全民大劇團、音樂時代等,我覺得我蠻幸運的,在2014年想轉影視,就有了機會。」近年,他也帶來多部影視作品,如電影《引爆點》、《盲人律師》,電視劇《台北歌手》、《俗女養成記》、《圈套》等,是位多產、活躍的演員。

喜劇的精髓:過分認真

緊接著的聖誕檔期,也可見陳家逵的身影,而且不只一個。

說來有趣,在果陀劇場辦公室喜劇「五斗米靠邀」二部曲《老闆不願透露的事》,陳家逵主要飾演電梯先生與學長,又與另外三位演員如變魔術般,在台上分飾數個角色,多到他直言「沒數過」。

常見一人分飾兩角,要在同一齣戲表演數不清的人物,不難嗎?他不假思索回答:「這對戲劇系畢業的人來說,算是家常便飯,這齣戲又是喜劇,所以角色轉換要快速、符號性明顯,對各個人物的樣貌要很熟很熟,啪!一下就要馬上進到他的姿態、口音裡去,沒有轉變期。」

要達成這分飾多角的要領,陳家逵說,「愛玩」很重要。他舉例,常會跟對手演員對一個劇本、台詞、狀況玩不同的語言、時事梗,雖然不見得最後會如實搬上台,卻是個加強自身理解、培養彼此默契、如雪球滾出更大火花的過程。

從一部曲到二部曲,這次參與這齣戲有如同學會,和老朋友聚首、用表演交流,他贊同這齣戲是難得的職人劇,以辦公室的日常為素材,講台灣人的某種尖酸、網民的幽默,並非為了要做喜劇,特意去寫一個好像很好笑的劇本。

這呼應了他心目中認為「喜劇」應具備的重要元素──認真。他專注而堅定地說:「喜劇要真的好笑,是每個人都很認真地在處理自己的困頓,然後,他用的方法可能都是錯的,這才是喜劇的精髓。」

或許也可以這樣說,這才是人生吧。他笑說,任何形式的表演,綜藝也好、戲劇也罷,所有材料的基底都是「人性」。之所以有人說,喜劇是最深沈的悲劇,正是因為它太真實,讓人或那些困難太無所遁形了。

從《老闆不願透露的事》到電視劇《烏陰天的好日子》中多重人格的「人凱」,甚至是電影《江湖無難事》中,為姚以緹所飾演的「香奈兒」、「Jojo」、「小青」三個角色配音,讓大家驚喜也驚豔無比,如此在樣貌迥異的角色間優遊,彷彿內建用之不竭的人像資料庫,都要歸功於陳家逵對人性的好奇。

「我超級喜歡觀察人,每到新環境我都會做這件事,因為對『人』太有興趣了,所以表演工作才會一直持續。」他舉例,常會刻意聽別人吵架,「仔細想會發現吵架的狀況其實很荒謬,都沒在吵重點、沒在講自己真正想講的,這就是「人性」啊!」他中肯的快言快語,惹人發笑。

表演是我唯一懂的事情,我不懂其他的

如果說北藝大戲劇所讓他初識表演之龐大,毅然赴英國學表演,則賦予重要的人生觀,在反覆的震撼、挫折、爬起來、震撼、挫折中,形構出陳家逵獨特的表演方式,就算只是配角,也往往能讓觀眾印象深刻。

他回憶,在愛丁堡藝術學院,站上台才3秒,老師就對他說:”Don’t act!” 令他宛如被顛覆。之後,他輾轉又考進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透過學院獨有的科學方法訓練表演。返台拍戲後不久,實際操練所學,新課題又浮現,那就是「演員(自認)做到了,但觀眾不見得有感覺」,他實在想不透解決辦法,向經紀公司告假,赴法國隨小丑大師Philippe Gaulier學習。

我理解劇中這個人物,所以我幫他說話,如此而已

個性慷慨,陳家逵當然不會藏私所學的寶藏。除了演員,他也是個優秀的表演指導,許多演員都喚他一聲老師。

聽他說話,不難發現他是個擅用譬喻、快速轉譯實務與系統化論述的人。當直搗核心談表演,他忽然停頓了幾秒,喃喃自語說著這可能會引起論戰,整理了下思緒,清晰說道:「沒有『角色』這件事,我不認為角色跟演員是能切割開來的,所有的角色都是你的一部分,你不可能變成另外一個人,只是在你能理解的劇本裡的某個狀態中,去擴大這些東西。」輕鬆地推翻我們的提問。

這樣的觀念,可說是貫穿並直接影響陳家逵的表演效果。他進一步說,比起「角色」,他更喜歡稱呼即將飾演的人為「人物」,自然也無所謂「進入」角色或「下戲」。只見他揮揮手笑說,很多人會把表演神聖、儀式化,「演員就是『5、4、3演!卡!』就沒啦,若抓著某種發洩、投射或成就感不放,我認為那是演員個人情緒管理的問題,是演員的眷戀。」對他來說,不可能有「入戲太深」的狀況,因為他不過是在表現那個人物的生活。

他活動一下身體,繼續破解大家對表演的迷思。在生活中,他說,其實我們就已經在演。「比如打電話到公司要請假,就要開始演啦,『噢我身體很不舒服!咳咳!咳!』」陳家逵邊舉例邊誇張地演起來。因此,他強調,演員的工作不是在「演」給觀眾看,而是告訴觀眾,這個人物在那當下,「為什麼」需要演戲?

這可就深奧了,他見我們歪了頭疑惑,耐心地以他的教學說明。在課堂上,陳家逵常要學生把劇本分成「表達」跟「表演」,細膩地梳理出不同的質感、重量,「譬如說我是保險業務員,我要賣保單給你,大部分的人就會努力執行『我要賣給你』這件事,但我覺得演員該表演的,是消化台詞,看人物是『怎麼樣』賣給你。例如一個保險員的成功可能是他讓你安心,我要『讓你覺得我很令你放心』,所以我要努力的是:『如何跟你講話,會讓你對我感到放心?』,這跟執行『我要賣給你』是完全不一樣的質感。」簡單具體的說明,讓在場的大家紛紛「喔!」了出來。

那麼,怎樣會是一個好演員呢?他以表演指導的經驗分享,若以滿分十分來定義「好演員」,雖然無法改變那老天爺賜的「三分」,仍可牢牢把握其餘的「七分」。這七分就是人生要有幽默感,尤其在幽默感之前,不能被任何意識形態綁架,心要很自由,對世界要有愛;勇敢一點去生活,犯錯都沒有關係,儘管去嘗試、冒險

向產業喊話:希望台灣的劇本可以更多元,不然像我們這樣的演員永遠不可能演到主角呀!

放眼近年各大影劇獎項,陸續有題材新穎的劇本獲獎,陳家逵認為,台灣影視產業已經有些不一樣,無奈碰上與投資方、製作公司磨合,還是會有「拍這個題材沒人看」、「用這個卡司沒人看」的慣性。他連問了好幾個「為什麼不?」並非抱怨,而是對產業深切的期待。

而他在各個人物間盡情的發洩、體驗現實生活中不見得會遇上的情境,他不諱言「表演」早已成為他自我療癒的方式。

訪談席間,陳家逵時而以表演靈活再現某些對話與場景,逗得我們不停大笑,時而嚴肅直率的評判。他闡述的不是口號,是他親身奉行的信仰。

採訪、編輯:薰鮭魚

撰稿:王瑞儀

攝影:楊雅晴


#烏陰天的好日子#老闆不願透露的事#陳家逵#果陀劇場#江湖無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