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19/05/16

專訪演員徐鈞浩│當戶頭剩15000,我還是拿了8000去看電影,因為電影是生活

如果有一名運動員,在每次的比賽中都得第二名,那他會成為一個傳奇。但如果一個演員,每次試鏡都是第二名,那他等於不是一個演員,因為根本沒有演出機會。

眼前這個入行不算久,看起來有點憨慢的演員徐鈞浩,一針見血點出演員在選擇與被選擇間,這個可以稱之為「磨難」的過程。

曾在試鏡時被譏諷太矮、太醜,對徐鈞浩來說,演員的養成正如恩師王小棣所說──根本是場磨難,但他一步步從植劇場《戀愛沙塵暴》、《荼蘼》中的配角到《天黑請閉眼》、《翻牆的記憶》、《種菜女神》、《HIStory 3──圈套》的要角,即使這條路就像一場超級馬拉松,他坦言,自己不一定是最頂尖的那個,但他不會輕言放棄,當大家紛紛倒下,他還會繼續在路上。

深知長處與不足,用「電影」開拓生活圈

這樣的堅定來自於徐鈞浩透徹地了解自己,也懂得如何自我推進,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他對自我的詮釋很精準:「我什麼事都喜歡想清楚、安排好,確定沒問題後才會做,像沼澤。」沈著、穩重、深不見底,徐鈞浩直言,他是個三思而後行且非常需要安全感的人,卻又像生態系豐富的沼澤,是神祕而充滿營養的。有多需要安全感?他靦腆一笑說,他只會到同一家牛肉麵吃飯,每次都點同一道菜。

但演員在鏡頭下常是無所遁形、缺乏安全感;現場環境無定數,與對手間的化學作用難以提早預測,這個職業似乎與他需求的安全感相互矛盾。於是,徐鈞浩選擇用事前下苦功來補足。「我會做好 200%的準備,這樣才有辦法相信自己現在的表現或行動,但我知道這樣(指做足準備)不一定好。」徐鈞浩明白,缺乏彈性的確是他亟需突破之處。

實事求是的他也習慣將自我經驗投射在角色上,盡可能去過角色的生活,然而,28歲的他老實地抒發:「現在接觸到的角色,我28年以來的生活經歷已經不足以支撐了。」此時,想像力就是個必要且充分的條件。只是,徐鈞浩提醒,表演雖然是演員的創作,必定要有幾分真實性為根基,才能讓角色更自然。

說到底,還是必須去開創生活經驗。但追根究底,自己的生活圈太小是一大問題,雖然小得可以滿足安全感,對演員而言,卻是遠遠不夠。徐鈞浩開始思考怎樣跳脫舒適圈,不過,要立即做到這件事,實則窒礙難行,他轉向電影,一個虛擬世界的生活圈。

電影不但是演員的生活教材,更是強化信念的救贖

徐鈞浩絕對是個電影狂熱者。他掐指一算,2018年總共看了250部電影,等於每1.4 天就看一部,沒在拍戲時,他都在看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徐鈞浩不只「看」電影,他還會寫下自己的評析。只見他從包包中拿出數本電影小筆記,裡頭盡是他工整的筆跡,逐頁記載著觀影場次和心得,乾淨、規矩、用心。

我會寫下裡面的演員們怎麼詮釋他們的角色。有些東西對我來說就像是特技。」他舉電影《小偷家族》為例:「裡面的安藤櫻,我會思考她生命經歷究竟要多飽滿,才能達到那樣的表演程度!」說他是最認真的影迷也不為過。

學習之外,電影同時也是徐鈞浩在等待機會期的救贖。

當他不知道下一部戲在哪,戶頭的可支配所得只剩下不到15,000,他還是選擇看電影。徐鈞浩大笑,自知有點荒謬,他將其中的8,000元拿去買40張當年的金馬影展套票。

「與其將那些錢拿去打電動,渾噩過完一個月,我不如拿去看電影,讓我相信我要成為怎麼樣的人。」電影不只是他向大師學習的工具,也在不斷幫他找回初衷、強化信念。

啟蒙他的電影是導演楊雅喆的《女朋友。男朋友》。徐鈞浩坦承,在此之前對電影了解粗淺,看完這部後才忽覺世界之大,並真正領悟故事、角色真能感動觀眾,進而期許自己可以從接受力量的觀眾,轉變為分享力量的那個人。

容易與角色共感,相互刻下生命軌跡

上天總是眷顧把自己準備好的人,說起來,徐鈞浩並沒有真正經歷太長的空白期,在大大小小的表演機會中,來到主演的新作《HIStory 3──圈套》。

在LINE TV上破百萬觀賞人次的《HIStory 3──圈套》以熱血警察與冷酷黑道為故事背景,描述兩個男人在探索命案真相的過程,慢慢產生情愫。起初收到劇本,徐鈞浩承認對人物設定有點疑問,更沒想到自己會接到同志愛情故事的主角,但在理解故事的核心價值後,所有的主題設定都不再是問題。即便劇中談戀愛的是兩個男生,亦絲毫不影響這齣戲要傳遞的正義、愛,「這些都是我自己非常重視的,所以對於這個劇,我完全沒有排斥的感覺。」

劇照提供:LINE TV

在劇中,徐鈞浩飾演的孟少飛,是個年輕氣盛、正義感十足的年輕警察,「他就像一團火,想到什麼就去做,非常衝動。」徐鈞浩這麼形容他。這個角色與現實生活中沉靜的自己形成對比,但透過角色的準備及相處,徐鈞浩的思想、行為竟也漸漸被孟少飛影響。

因為,徐鈞浩是很容易與角色共鳴、相互留下點什麼的人。

問他哪個是詮釋過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他沒想太久便表示是《天黑請閉眼》裡的李子碩,他想好好抱抱李子碩。「他的故事給我很多力量,也因為我詮釋了他的故事,帶我去到更多地方、認識更多人,這些人讓我想起來為什麼我會選擇做演員。我想我的生命裡永遠都會有他的位置。」

徐鈞浩分享,有次自己去看電影,散場後,一位同場的觀眾緊張地跑到他面前,遞上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你詮釋子碩的故事使我又死了一次,同時又令我重生。」這刻對徐鈞浩來說沒齒難忘,認為這比任何榮耀都重要,因為,他好像實踐了初衷、達到曾嚮往的演員的使命──透過自己呈現的故事給人力量。

這份來自觀眾的肯定,當然是與李子碩共享的。於是,演員與角色,難分難捨,此時無所謂出戲、入戲,只有很單純的兩個生命故事交纏一起後,起了些作用,最後在彼此的生命軌跡上留下了痕跡。

自己到底是庸才還是天才?這比等待更令人害怕

這個年輕卻不莽撞的大男孩,有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擔憂,或許顯得庸人自擾,卻一再凸顯他對這份工作的誠惶誠恐與敬重。

他娓娓道來,在漫長又蹣跚的演員路上,最害怕的不是等待,而是當心中想像的成功公式在現實生活並不管用,這該怎麼辦?徐鈞浩激動比喻,英雄故事總告訴我們,一個魯蛇透過努力、接受挑戰、克服幾次失敗後,最後就能功成名就;但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以為自己是天才,窮極一生追求夢想,奮力從挫折中爬起來,最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是庸才,人生退回原點。他瞪大眼睛,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直說這比等待更可怕。

只是,沒人能在最初就確定自己是天才或庸才,但若連嘗試的勇氣與堅持都沒有,要成為天才的可能就是0。更何況,試的過程不正是追夢途中或回憶時最耐人尋味的片段嗎?面對種種內心囈語和演員起步的艱難,徐鈞浩自有他的崩潰爾後克服的修復循環機制,讓他願意不斷重新相信自己、堅定藝術生命。

他以最崇拜的演員希斯萊傑作結,「他灌注在角色裡的生命力之大,對我來說,他甚至是殉職而死的。我當然不希望我這麼年輕就死掉,但是我願意為我堅持的藝術、角色也奉獻到那個程度。」不是每個努力的結果都盡人意,但一路上與觀眾分享過的力量、結識過的角色、堅持過的信念,都成為徐鈞浩的典藏,倘若最後發現「*!自己還真的是庸才!」想必也無愧於心了吧。

採訪:薰鮭魚、Lika Deng

撰稿:Lika Deng

編輯:薰鮭魚

攝影:楊雅晴

服裝協力:Kenzo


#BL劇#電影#表演#圈套#徐鈞浩#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