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19/02/01

專訪歐銻銻娛樂總監廖健行、編劇吳佩珍│台灣編劇的困境與應有心態

很多人都明白,一部好劇的根本在劇本,但不多人明白,要產出好劇本,有多辛苦。

  台灣或許不缺製作、導演人才,演員也前仆後繼地投入努力,無奈影視產製生態不夠健康,編劇人才外流或走不下去成為最實際的問題,即便現在有些資金挹注市場,仍缺乏好故事。

  然而,造成編劇人才散佚、編劇圈難待的主因是什麼?執行「袋鼠計畫」的歐銻銻娛樂總監廖健行與編劇吳佩珍進行了場對話,他們觀察到台灣編劇的困境,試圖理出頭緒並建議。

歐銻銻娛樂總監廖健行台灣編劇的困境

1. 沒收入是會呼吸的痛

試想,一個編劇的月收入多少?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夠正確,除非你是簽約、擁有底薪的正職編劇,否則,多數編劇少有固定的月收入,甚至有機會長時間零收入。

  廖健行首先點出很現實、很基本的生計問題:「現今大部分的戲劇是編劇兩年前想的故事,編劇提交故事大綱後,往往需要經過漫長的評估流程。即便入選,也要因應每個平台要的內容進行修改。」通常編劇要等到開案後才可能拿到第一份酬勞,為了避免自己吃土,他們必須同時並進,將多個故事投放至不同的地方,等待被眾皇上翻牌選中。

  現在許多平台採「主題式命題」,吳佩珍說明,即平台想好骨幹後,才找編劇填肉進去,「他們(指平台)希望你投中一個非常窄的好球帶,要完全投進去,擦邊都不行。他們不太在乎你對故事的理解是什麼,只希望你符合他對故事的所有想像。」無形中,造成編劇開始壓抑創意,或者可以說,這也是生計問題帶來的脆弱,編劇們沒本錢虛耗,逐漸只盼寫出一個有人買、能被看見的本。從她的語氣中,感受到台灣編劇如何處於弱勢。

  廖健行點頭表示認同:「確實,大多數的平台想要滿足 TA(目標客群),要做什麼樣的故事,主控權操之在監製或企劃人員手上。但,這就像是『蛋塔效應』。」他接著說,「台灣人總是能用更短的時間、更低的成本,去複製別人的成功方程式。」他見證台劇從起飛、輝煌到沒落,直指沒落的主因就是太仰賴過去的成功案例,換湯不換藥。隨著各國輪番有所創新,觀眾有了更多選擇,自然不再對重複的題材感興趣。

2. 一味複製成功案例,創意難伸

吳佩珍想起 2008 年的經驗,當時同事提了外星人的題材,公司回應:「你在其他國家有看過成功的案例嗎?」三年後,《來自星星的你》播出並爆紅,公司便提議要做類似的主題。

  諸如此類的故事,大概說也說不完。多數公司或平台太習慣在提案時依循成功經驗,如果提案者提不出來,他們沒有信心,就不會開案,造成編劇的創意不斷被抹殺,甚至開始質疑自我。

  廖健行有感,產業既已蕭條,大家還傾向打安全牌,用小成本做小規模,只會讓產業越來越萎縮,陷入惡性循環。「如果只是一味地複製過去,產業不會進步,最後只能大家一起搖頭嘆息。」

   「若是機會很少,就沒有人去做;沒有人會做,就沒有人會教;年輕人不會,更年輕的一輩就不會知道。」

  三年前,廖健行擔任《滾石愛情故事》製作人時,便希望提供編劇自由揮灑的機會,每位編劇問的第一個問題卻都是:「什麼東西不能寫?」他驚覺編劇已經被制約,都希望被明確告知「框在哪」,讓編劇可以有效率地投球進去。他搖頭,或許因為編劇無法靠自己想寫的故事維生,只能為他人打造、滿足需求,但求一擊中的,沒有餘力留給框外的自己了。成為工廠生產線一環的編劇,慢慢地喪失創作的自在與自由,宛若被豢養的文字生產器。

《種菜女神》編劇吳佩珍

嘗試突破,袋鼠計畫的兩點堅持

「我們沒辦法馬上做翻天覆地的改變,可是一定要嘗試做些突破,才有機會扭轉現在的生態。」

  於是,歐銻銻娛樂開啟了袋鼠計畫。談起袋鼠計畫的成立初衷,廖健行其實是希望讓編劇在劇本開發階段有穩定的收入和創作空間,並讓其他平台注意到這樣的改變,進而改善影視整體環境,同時讓大眾知道,除了純愛劇,台劇還有其他可能。

1. 絕不邊寫邊拍邊播

「我相信編劇都有訴說某些故事的企圖或慾望,他們對於自己最想關心、探討的議題該是最有熱忱的,因此最有機會把它寫好。」站在大家擅長經營的濃厚情感基礎上,用更多元的故事類型來包裝,幫助大家升級。然而,廖健行強調,這一切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不做邊拍邊播,提供團隊足夠的時間來提煉內容。

  吳佩珍舉過往的長劇經驗為例,最困擾她的便是永遠不知道要演幾集。「那已經不是創作,就只是在幹活。」她每天都得急中生智,故事已經很難有完整架構,就像在森林中迷了路,不知自己身在何方、該往何處。

  這也是為什麼袋鼠計畫明訂集數,不隨著市場而浮動。「當你一直在應付未來,就得一直跟時間賽跑。我們不會因為收視好就追加,這會打亂原本的計畫,劇情到後面只會變成急就章。」廖健行堅持。

2. 保持集數彈性

在過去一年,廖健行也觀察到有些年輕編劇的點子很不錯,但難以將規模擴展到 24 集,為了讓這些努力有機會被看見,今年便多了「12 集」劇集的選項,藉由縮短集數,讓一些短跑選手能慢慢地走到中長距離,一邊也獲得肯定、獲得繼續創作的動力和生活能力。

好故事之必備元素

1. 娛樂性

2. 感情/情緒

3. 社會意義

+ 4. 讓人看得舒服

聊了那麼多問題面,回歸劇本本身,究竟何謂好故事?要具備哪些元素才符合他們心中的好故事?

  「娛樂性」、「感情/情緒」、「社會意義」,是兩位一致認同的答案。不意外地,「娛樂性」是商業型劇集的必要條件。

  廖健行補充,「讓人看得舒服」很重要,戲劇有個功能,那就是讓觀眾能短暫地抽離現實或藉由投射自我感到被同理,如果只是在抒發自己的創作理念,而忽略市場需求,那不會是好故事的首選。

吳佩珍創作手稿

他以剛播畢的《種菜女神》為例,現代許多人在都市裡生活不快樂,因而回鄉,在親人守護的土地上,重新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吳佩珍透過角色之間的情感交流,訴說城鄉各自的問題,兼顧了娛樂性,便成為袋鼠計畫入選的作品之一。

  「請你記得,真的會有人把你寫出來的東西,當成他認識這個世界很重要或唯一的管道,所以,對於你所寫的內容要有責任感。」吳佩珍表示。

  就平台方的立場而言,確實很多商業片只顧及娛樂性,但對廖健行來說,這三個元素其實缺一不可。他曾問過許多東南亞的學生為什麼選擇來台灣念大學?他們幾乎都回答──因為看了台灣的偶像劇。這讓他意識到戲劇在觀眾身上留下了一定的影響力,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因此,在創作時,要記得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故事,別忘記自己有社會責任。

編劇該有的健康心態

這個行業有傳播跟渲染力,它是透過一個故事讓你有機會改變一個人。」因此,內在思考很重要,它會反映在你的作品上。吳佩珍分享道,很多人是在30歲後才成為編劇,當生命有了一定的累積,才能寫出有厚度或獨特世界觀的作品。

吳佩珍的寫作資料

她很建議編劇當斜槓青年,因為生活和創作相輔相成,看的世界夠廣,筆下的內容才可能豐富。她更指出,不要把編劇當成人生唯一的志業,這不僅會侷限你探索世界的眼光,對心靈也不夠健康。

  廖健行笑著附和,直說做這行最需要的就是「健忘」,要能很快地把不開心丟掉或迅速地將其轉為創作的養分。在這高度挫折的環境中,懂得放大 1% 的成就感及調適 99% 的挫折感,才是能長期投入並維持初衷的自處之道。

採訪、撰稿:黃羽萍

編輯:薰鮭魚

照片提供:歐銻銻娛樂


#種菜女神#編劇#吳佩珍#廖健行#戲劇#歐銻銻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