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18/10/10

專訪演員曾少宗│其實不是在等機會,而是在等能夠相信自己的那一刻

「在對表演的追求過程中,或者說出了社會之後,我都一直在『向外找尋』,覺得哪裡不足,我就抓,就像溺水的人看到浮木。」曾少宗娓娓道來進入演藝圈十幾年,在等待機會與自我探尋的拉扯下,如何不斷檢討自己、又不斷向外抓取。

20歲即因加入「可米小子」出道,如今柳暗花明,熱愛表演的他終於轉型,專心表演。在這峰迴的路途,曾少宗如何找到平衡點?現在又是如何自在、自適地看待表演?

面對試鏡,與其患得患失,不如冷靜思考自己的優劣勢

提前到採訪地點準備,驚見曾少宗老早坐在約定位置,一個人好整以暇貌,朝我們打了招呼,沒有多餘的梳化,宛如隔壁的帥氣大哥哥。

我們直接就聊到了30歲這個關鍵歲數。

從年輕氣盛的20歲,不放棄任何機會參加選秀,因而進入「可米小子」,到現在一連接演《積木之家》、《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舞台劇《當妳轉身之後》等深刻探討人性的戲劇,留下痕跡的轉捩點,便是曾少宗的30歲。

一路以來的積累自然而然造成曾少宗的轉變,小至生活習慣,大至心性。「就像之前拍手專訪有提到,我很喜歡爬山,但在30歲前,我是非常討厭運動的人。」學生時代的體育課,大家在太陽底下揮汗奔馳,曾少宗總是躲在樹下或跑去圖書館吹冷氣的那個。

也是在這個而立之年,曾少宗開始歸納自我對表演的價值觀,並釐清表演所帶來的快樂及痛苦。「快樂的地方,是你可以有好的戲劇表演,能快速體驗到不同角色的人生故事,但痛苦是,也許演員花了很多時間準備一場戲,但畫面出來只有0.5秒。」他並不是那種特別幸運受眷顧的演員,從臨演、配角當起,一片稱職的綠葉,一步步靠近演出主角的機會。「剛出道的時候,有些演出甚至只有後腦勺而已,但當下還是很開心,會一直守著電視看。」就像六人行裡的Joey,哪怕是再小的演出片段,還是興奮地期待螢幕中自己的浮光掠影。

談及這段等待過程,曾少宗直白地用「辛苦」、「忐忑」形容,「因為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有試鏡通知,或是試了鏡後,也不知道有沒有拿到角色。」這或許也是多數演員的共鳴,但他說,轉念想想,與其患得患失、自我懷疑,不如冷靜審視自己的優劣勢,擅長什麼、能給對方什麼、能為角色加分的地方在哪裡,這才有意義,也才能真正幫助自己試上角色。

知易行難,讓曾少宗患得患失的心魔在拍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才正式消失。那時,導演陳慧翎傳給他一封簡訊:「你很棒,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一句簡單的話讓曾少宗感動至今,他對著我們再重複了一遍:「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

他靦腆笑說,看到那封簡訊時,並沒有直接打開,「這樣每次打開手機的時候,這封簡訊都還是會停留在待機畫面。」或許,他等待的從來就不是外面來的機會,而是在等一個相信自己的時刻。「所以,當陳慧翎導演傳來這樣一封簡訊時,我才意識到為什麼我從來沒想過要相信我自己呢?」這寥寥數字像打通曾少宗的任督二脈,不再鑽牛角尖自己的不足,而是擁抱自己的豐足,於是,從以前的汲汲營營,變為現在的豁達自適,無所謂等待,無所謂煎熬。

這股豁達貫徹在曾少宗的生活中,了解自己後,他更能獨處,對需要的、想要獲得的資訊,也更有篩選能力。「我現在最想做的就是『刪去法』,讓生活愈來愈簡單。」斷捨離後,留下的便是最重要的,亦是最俐落、最精華的自己。

演員與角色,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之於曾少宗這樣一個視表演為生命的人,表演跟生活早模糊難分,彷彿虛實一體兩面,體驗過的人生,既是表演素材,表演素材又回過頭成為歷練;為每個角色做的準備,其實,都會回過頭成為自己的生命階梯,一步步帶領自己走得更扎實、有自信。

例如近期出演的舞台劇《當妳轉身之後》,故事描述一位女教授被診斷出癌症末期,住院接受化療後所發生的一連串衝突。這故事恰與曾少宗一名親戚雷同,使他每次表演時,都等同重新活一次那段舊時光。

人生經歷與劇本故事高度重疊,對演員表演有何影響?他坦言,「大家都會說演員要從角色走出來,可是角色本就是演員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演員成長的過程。有時有沒有完整的下戲,其實我也不知道。」也許,不用追求下戲後的絕對抽離,角色總會因為不同演員帶入自己的生命片段而獨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這種互動不是更有機嗎?

又或者是另一部探討死亡的新作《生死接線員》。在這個階段與諸多生死議題的劇本相逢,刺激曾少宗密集思考以往可能會避諱的生死,變得更加磊落、無懼,認為這些機會出現得恰到好處,亦留下自己此刻對生死存亡的想法紀錄。

除了從角色體驗不同的生命歷程,曾少宗也離開表演一段時間過,為的就是探索表演外的世界,親身取得沒試過的技能或職業輪廓。

「以前打工去賣過衣服、唱片等,之後也當了上班族一年。演藝圈是個很小的圈子,我很難接觸到外面的人,所以那段時間我很享受上班族的生活。」走出舒適圈,跟不同社會角色的人開會、對話,讓他對這個世界的想像更具體。只不過,愛表演的心是難被收服的,「那時我還是每天想著回來演戲,我覺得我對表演的心就像鋼鐵人胸口的能量,源源不絕,不讓我演戲的話,我會爆炸。」他燦爛說道。

表演沒有終點,一定得保持開放心態

就算長得一如剛出道時年輕,曾少宗好歹30好幾,也是個前輩了,對年輕人有何建議?他認真想了一下,強調「職場倫理」的重要。

他表示,演員這行,尤重內化前輩的經驗為自我養分,「你越謙虛,學到的東西越多。表演是沒有終點的,所以一定得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擁抱各種事物。」如同曾少宗這次在舞台劇《當妳轉身之後》與眾多前輩合作,「那時跟琄姐一起演,我對她又愛又恨,我們一起排練時,她總是把我全部敲碎,再藉著更多的排練與對話,慢慢把我重組起來。」反覆的「置之死地而後生」,雖高壓、痛苦,卻著實讓曾少宗飛快成長。

除此之外,曾少宗還給新人們一個建議,那就是不要對自己、人事物妄下判斷與先入為主。「很多事情不要去『貼標籤』。」他解釋,當一件事發生時,不要立刻下主觀判斷,並對它產生成見,緩一緩去剖析、解構事件脈絡,說不定會發現它們都是影響你人生的重要軌跡。

近年,曾少宗的事業版圖開始推向海外,屢獲佳績,在日本拍攝的作品《W=What is Real》即入選2018高雄電影節東京短片特映。他也特地向我們分享在不同城市工作的觀察。

能上心的觀察往往正是自己缺乏或所需。他便提到,中國演員很有凝聚力,「有人要去試鏡,大家就會關心他拿到什麼腳本,並一起討論角色。這樣互相鼓勵的氛圍,讓我覺得表演沒有那麼孤單。」對他來說,若有個環境能聚集同好,一起高強度地討論、激盪、互相鼓勵,會激出更有人性、溫度的表演火花,也會讓每段工作都彌足珍貴。

「北京車站前有個非常大的廣場,我喜歡站在那邊看街上的人們,總是可以看到很多從北京外地來的人,每個人身上都背著沈重的背包、很大的行囊,但他們都持續在往前走。」他溫柔描述,卻讓人覺得身歷其境,那股匆匆、那對生活近乎偏執的努力、那宿命,讓人鼻酸,字裡行間,柔中帶剛。這幕日常讓曾少宗印象深刻,這些熙來攘往、素不相識的人們,甚至成了他的力量。

北京車站廣場(曾少宗攝)

不管包袱多沈重,大家都在各自的人生路上走著,有天終究會碰頭,互相使個有默契的眼色,就像此刻的北京車站廣場。因為,我們都是同路人。

採訪、撰稿:Lika Deng

編輯:薰鮭魚

攝影:楊雅晴

場地協力:記得我咖啡


#表演#拍手Clappin#拍手名人#曾少宗#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