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18/06/15

專訪導演馬志翔、吳建新│影視產業要團結,演員不是沒有力量,只是被消耗

「不管導演、演員、燈光師或攝影師,都是創作,而創作來自經驗,但是有經歷不一定會變成經驗,經驗來自你的生活歷練。」──導演暨演員馬志翔。

在角色扮演遊戲的世界觀中,「轉職」是很重要的元素,玩家透過打怪升級、蒐集道具或寶物,累積一定的經驗值後,獲得進階的機會。

馬志翔和導演吳建新的「戲劇生涯」,其實就是一場精采的冒險遊戲。兩人各自在名為戲劇圈的副本中,從基礎職業開始扮演,在不同崗位上汲取闖蕩江湖的各種技能,最終成就你我現在看到的馬志翔和人稱阿福導演的吳建新。

現在,就讓我們讀取馬志翔和吳建新的紀錄檔,一起來看看他們如何練成(也可說是「煉」成)目前的模樣。 

那些做過的工作與生命貴人

除了演員、導演,馬志翔還擔任過場記和副導演;吳建新則以錄音助理的工作踏入影視產業,前後做過收音師、場記、製片、副導演等,最後來到導演的位置。

「我過去都用演員的角度思考拍片,我很清楚如果我要當導演,我必須從基層幹起全部run過一遍,我必須知道他們是在幹什麼。」馬志翔說。

這樣豐富的經歷,讓兩人打趣自己是所謂「傳統型」的導演,也就是有別於科班出身的導演,他們在不同位置上淌過,受過各種經驗洗禮,讓他們的導演之路走得更理所當然而踏實,執導時亦能透過多重角度檢視戲劇。像是吳建新的錄音背景,讓他特別關注戲劇的音樂搭配,馬志翔則注重演員的熱情與情感表現。

兩人的默契從訪談的「鬆」可瞥見,對話也接得流暢。相識於導演楊冠玉的作品《月光森林》,當時的馬志翔是演員,吳建新是錄音助理,後來變成場記,兩人在片場分享事業目標,發現彼此都有些故事想說,這讓他們投緣無比。

馬志翔提到,演員在影視產業中是被選擇的,很難執意去表達想講的東西,但導演得以選擇自己要說什麼故事,以他來說,他就能透過導演的話語權去讓長期關注的原民議題被看見。

在達成目標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有貴人適時提供指引。吳建新說,楊冠玉就是引領他奠定基本功的人。在擔任楊冠玉的場記與副導演期間,吳建新激動說,楊冠玉很嚴厲,會要求場記詳實記下每個鏡頭中所發生的細節,還會叫他回家練習分鏡,若稍有漏記或錯誤,就會被念一下;但事後回想,楊冠玉這些訓練,何等可貴且慷慨,也彷彿是吳建新成為導演的加速器。

在精神層面,吳建新認為導演王明台對他影響至深。「他在創作上的堅持力非常強,不論對表演或各種東西的要求都很嚴格,我『不放棄』的精神受他很大影響。」跟過許多導演,吳建新不諱言,自己身上有著不同導演的工作影子,截長補短,從他們身上看到的技巧與精神,都是成為一名成熟導演的養分。

對馬志翔來說,他毫不猶豫表示自己的貴人,或說啟蒙,正為導演王小棣。他從王小棣身上理解到當導演最重要的兩件事,一是「你要說什麼故事?」,二是「倫理」。

「有一種人默默杵在那,什麼都沒做,你看著她的背影就會心生感動。你生命中一定有這種人,小棣老師就是我的這種人。」王小棣是馬志翔嚮往變成的樣子,馬志翔開始懂得在作品與導演過程中加入更多「溫柔」,去體現對社會的關懷,也去尊敬每位劇組工作人員。間接導致他之後的作品都比較社會主義,喜歡拍小人物的故事,拍出小人物為了生活,努力在黑暗中發光發熱的感動。這讓馬志翔成為一位嚴謹而不失溫度的導演,團隊中的工作人員也因此工作地更心甘情願且勇於發揮。

「在開拍《KANO》前的最後一次大會,我跟所有工作人員說,我希望你們也把這部作品當成自己的。就算是生活組買便當也能買出一片天!我到現在一張導演椅都沒有,吃便當都最後一個去拿,因為很多工作人員都比我資深,我用尊敬的態度去面對他們。」

我們可以說,導演是一個帶心的工作,馬志翔、吳建新都希望自己能帶給工作人員安全感與信任,吳建新便說:「我一直在意環境跟整體氣氛的舒服,因為這是我很喜歡的工作,我該讓工作氣氛是好的,我才有可能讓這件事變成我的事業。」

只要願意停留,機會遲早會來

《人際關係事務所》是馬志翔和吳建新闊別多年再度合作的戲劇。馬志翔好久沒以演員身分現身台灣戲劇,上一部作品已是4年前的《徵婚啟事》,很多人都很好奇,是什麼風把馬志翔吹來?

他露出皓齒笑說,因為對播放平台有信心,加上是導演吳建新的團隊,就足夠他答應加入。但對吳建新來說,一開始邀請馬志翔參與演出的確很緊張、有壓力,因為馬志翔同樣有導演經驗,兩人也私交甚篤,很怕一不小心便打破這難得的默契、放鬆、舒服的相處狀態。

幸好,吳建新擔心的,都沒有發生;他期待的,都如願發生。他看中馬志翔的表演透露出的生活感,他認為是多數電視劇演員少有的特質。馬志翔沒有制式的表演方式或匠氣,能讓角色更生動,同時也能為劇本加分,讓馬志翔擔綱劇中的靈魂人物,吳建新相當放心,事實也證明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再次回到演員身分,馬志翔有什麼感觸?他想了一下,首先進行「名詞釋義」。他直說,比較不喜歡用「角色」來稱呼這個被呈現的對象,偏愛用「人物」;也不是很喜歡講「表演」,而喜歡以「表現」談論。

他解釋,演員終究是無法完全成為劇中那個角色、那個被撰寫出來的他者;所有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也不完全僅是演員的表演,而是一個團隊共造的表現。

「我不相信A可以變成B,但是可以變成C。」他繼續說,「最後呈現在觀眾眼前的人物,大概有百分之六十來自導演,百分之二十來自劇本,可能只有百分之二十來自演員。」這番話並不是在看扁演員的努力,而是戲劇的呈現都是經過剪接或排列組合,演員的當下表現能影響這個過程,但除此之外,還是要看劇本如何編排,以及導演對於戲劇模樣的想像。

當上導演後,馬志翔更深刻體認到,演員之於戲劇,只是其中一顆螺絲。

「劇本可能是房子或藍圖,演員只是螺絲而已,螺絲有大有小,但螺絲間沒有好壞,只看是否為適合這棟房屋的螺絲。」馬志翔在這裡想形容的,是演員的表現無所謂對錯,沒有演員是表現「爛」的,只有把一個演員擺在不適合他的劇本和人物上,就像用錯誤尺寸的螺絲去鎖東西,怎樣也不牢靠,甚至連放也放不進去。

但演員可不能拿這個當做不精進的藉口。馬志翔建議剛進圈子的新演員,充實自我最基本且有效的方法,就是閱讀。

「如果你沒有經歷的話,至少從別人那兒得到經驗,最快的方法就是閱讀。我相信閱讀久的人,想像力都很豐富,有別人的經歷、自己的想像,加上導演的現場指導,就可以讓演員成為那個要扮演的人物。」

吳建新補充,演員在這個產業要有不斷求知與創作的慾望,且絕對不能抗拒和團隊合作,不管這個團隊好或不好,都有值得借鏡的地方,能幫助你成長。一旁的馬志翔笑了,他認為這些無止盡的熱忱、慾望、愈挫愈勇,無上限的接受、包容,就是愛啊!演員對戲劇、產業的熱愛。

馬志翔笑憶自己的「愛」,很荒謬地曾窮到戶頭只剩下98元,未滿100元還領不出來,最後硬湊到一些錢,買了一包王子麵、一瓶養樂多、一包香煙,繼續他的夢,繼續寫劇本。苦不苦?當然苦,可是愛,你怎麼辦?

兩人這十餘年也看過很多年輕人,不論居於幕前或幕後,有時只要工作內容和想像的不太一樣,就選擇離開。馬志翔只想說,如果你夠愛這個產業,願意多停留學習,機會最終一定會來到身邊。

產出優質戲劇,帶領台灣影視產業邁向更大的格局

身為資深前輩,來聊聊影視產業的現況與未來也不為過。經歷與口徑都相當一致的他們有感,台灣影視產業的困境在資金不足和格局不夠大。

說到底,這兩個狀況環環相扣。馬志翔以自己為例,他寫了非常多劇本,但有足夠信心投資的人或企業非常少,導致許多劇本只能被擱在抽屜深處,直到有人願意相信你的劇本,放心將這筆可能無法完全回收的錢投在你身上,劇本才有重見天日的機會。

但他有點苦中作樂、有點阿Q地說,這也是一個逼自己重新審視劇本的好機會。別人不喜歡,就回家繼續改,挑戰劇本的彈性和多樣性,也挑戰自己的耐力和想像力。

有人喜歡歸類戲劇作品,主流還是非主流,藝術還是商業,甚至有些會貶低大眾認為較偶像劇、商業的作品,吳建新直說,商業並不低俗,而且他就是愛拍很商業的東西,「韓劇很商業,可是我看了都驚艷。」他說。

「如果收視率好,演員紅了變明星,開始有代言,電視台或平台因為這個戲被看見,有廣告流量收入,這就是有商業效應。」他直指影視產業也是一個市場、是一場生意,能以一部作品為所有人員帶來商業價值,有什麼應該被貶抑的?

就像《人際關係事務所》,吳建新將其視為一個引子,或許商業價值不一定高,但他殷切盼望能藉此帶給台灣影視產業良好的衝擊,讓業界知道台灣戲劇也能有不同面貌,進而刺激投資或加入;也讓演員覺得台灣戲劇其實還不錯,願意跟他們的演員朋友互相勉勵,讓優秀演員能回流。

「我們到了一個年紀,開始有小小的影響力,但我覺得還是要團結,有一天是不是有機會,大家可以為了電視有個很團結的力量,要不然演員很容易被消耗,我覺得很可憐,他們不是沒有力量。」吳建新坦白。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馬志翔和吳建新的戲劇圈副本還沒結束,中場先以這段話做個預告。冒險持續,期望兩人能碰撞出更多火花,也站在他們的崗位上,為台灣影視帶來更豐富的想像。


#馬志翔#台劇#吳建新#導演#拍手Clappin#拍手名人#人際關係事務所#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