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2018/01/26

越來越快的網速;越來越短的表演──行動裝置出現對表演的影響

在人們圍坐於村裡長者或勇士邊聽故事的時代,一個又一個表演場域在「說」與「聽」間悄悄形成。我們聽著故事,而「故事」將我們包覆起來:幽默的故事讓我們捧腹大笑、難過的故事讓我們心酸含淚、寓言故事叫我們警惕行為⋯⋯,我們的心情被故事撩動挑逗,這種觀演關係就是某種故事的源頭。

各種藝術表現如劇場、慢才、相聲、戲曲、長篇小說、短篇笑話、雜技、歌舞伎等,都是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及格式化,才漸漸轉變成現在琳瑯滿目的「表演」,並在有人類的地方錯落展開,凝結各種獨特又完整的文化。

然而,隨著時代演進,電視誕生、電影發展到如今行動裝置的普及,「表演」也有了體質上的轉變。

1895年,盧米埃兄弟在巴黎第一次公開播映電影。(圖片來源:網路)

因應不同的表演性質而生的表演方式

西元1826年,世界上第一張照片誕生;再來,盧米埃兄弟(註1)成為電影之父;19世紀,每個家庭都一定要有台電視機。這些傳播媒介的發明,讓各式各樣的消息進入大眾生活中,也加速故事的傳遞。你我不用走去電影院或劇場看演出,只要坐在家打開電視,就會有幾十台、甚至幾百台資訊流進眼睛。

這些影視的出現對表演者有什麼影響?最基本的,當鏡頭聚焦在演員的臉上,演員的聲量、情緒有任何細微的調整,都會被鏡頭察覺,表演者得因應各式各樣的空間距離做出調整,例如在劇場中,就必須要有足夠聲量與形體動作,試圖傳遞情感,填滿劇場空間;如果是影視,鏡頭和角色間的距離不斷改變,觀眾的視角也一直轉換,表演者就要提早設計好自身表演,連戲(註2)並完整角色。(雖然一般的拍攝狀態不會給演員那麼多時間,但那是後話了哈。)

蒙太奇(註3)讓參與說故事的不只是劇本與演員,還需要剪接師與導演的協調,一起創作故事。劇場與影視的表演轉換,至今還是在每一位跨界演員的身上練習和發生,包括梅莉史翠普、休傑克曼、及安德魯加菲爾等不勝枚舉,都曾受過劇場的薰陶。

安德魯加菲爾於美國天使的演出劇照。(圖片來源:網路)

電影、電視的時間長度,基本上就是觀眾能精神集中的長度。電影的黑暗讓觀眾專心「體驗」,而電視深入家庭「陪伴」觀眾,兩者的表演質地和劇本分化出不一樣的狀態:我可以專心看電影100分鐘,主角可以長長地沈默,只是看著海景15秒,表演幽微無所謂。但若電視節目這樣做,就容易流失觀眾。卡通和韓劇需要配音,是因為小孩還不會看字幕;而婆婆媽媽不懂韓語,卻需要在忙碌時,一邊知道劇情發展。配音的需求就基於非常生活和直觀的考量。

美妝節目、遊戲性質的節目那麼受家庭觀眾歡迎,因為每個藝人的對話丟接都是一段短短的表演,而節目本身就是設計來承裝這些表演的總匯,我隨時可以看,隨時可以停。即便有主題,也只是讓主持與藝人借題發揮。因此,也會有電影表演比較精緻,電視表演比較戲劇性的說法流出,但說到底,都是因著觀眾需求而產生的結果,一切都跟身為收視族群的我們有關。(因為必須要靠廣告和賣節目變為收入來源啊)

智慧型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出現,改變表演方法

但行動裝置(智慧型手機、電腦、平板)的普及,又再度影響了收視族群。

現在的Youtuber、網路紅人、宅男女神,靠著經營個人社群媒體、粉絲的推播轉發、直播生活瑣事或展現才藝,理直氣壯地跟觀眾要台法拉利、玫瑰、城堡之類的網路貨幣,抑或是透過置入廣告(業配)帶來其他收入。這類表演性質更加機動性,觀眾可以隨看隨換、隨看隨停,基本上免除家用電視與電影自有的麻煩。

網路與行動裝置改寫了收視族群的精神聚焦長度,也同時改變了表演者需要處理表演的方法。

隨著串流平台和網路戲劇開始發展,觀眾也從回家追劇,到被劇追,永遠看不完。(圖片來源:網路)

2017年,Youtube觀眾平均觀影長度約為兩分多鐘,也就是說,每一個「故事」必須要在3分鐘內完成。試著想像,一個世界全部都是短短的3分鐘流行歌,沒有動輒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的交響樂,表演剩下的鋪陳與敘述會是什麼?我們追求「有哏」、「點擊率」,追求在「虛擬世界」的排名地位,觀眾的收視習慣越來越短,表演變得越短越好。只要符合大宗的視聽需求,並且有對的時機加上品牌塑造,網路紅人就可以趁勢大賺一波。

資訊爆炸,也讓表演者焦慮,容易去追逐點擊率或者是轉貼次數,為了符合觀眾口味而調整表演節奏,將表演的時間做了大量切分,切成無里頭、腦洞開(註4)、無端討笑、煞有其事的表演,做許許多多事情,只為了刷存在感,而忘掉了表演的質地就是「存在」,需要時間來潤化和釋放。此時,要是沒有強而有力的劇本與導演提醒,便很容易迷失在表演路上。

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的阿翰,去年藉由模仿各式人物在網路媒體爆紅。圖為著名的角色「阮月嬌」。(圖片來源:網路)

還好,表演本質不變,因應各種類型產生出的表演有一定的規則和邏輯可循;演員經過人生的淬煉,會察覺到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好的文本與製作團隊也可以讓演員生活到新人生;自行進修與參與劇組,也能學習到新的想法與技術。尤其在表演尚未工業化的台灣,演員基本上都是做中學、學中做,沒有工業化的工會與規範,看似自由開放,卻也需要花更大的力氣過濾,過濾掉不用吸收的資訊,去蕪存菁。

觀眾還是需要走進劇場看表演、還是需要連續劇、還是需要電影,人類需要安全的情感撞擊,影視作品讓我們有藉口約會或跟鄰居、朋友打開話題,讓我們體驗沒體驗過的人生。但,太多事同時在發生,太多人在發聲,各式資訊充斥在身旁大大小小的螢幕中,表演者在運行表演,或是導演編劇在處理文本時,要更聰明地處理節奏和準確性,得花更多力氣去避免錯誤和抄襲。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是鍵盤柯南,每個人都有權力抨擊你兩句。網路與行動裝置這雙面刃,我們要更有智慧去處理。

註1:盧米埃兄弟為電影之父,在沙龍中第一次公開售票播映《工廠的大門》。

註2:是在分鏡之中,為了讓故事的流暢性、連貫性、敘事性能完整呈現之用語。

註3:蒙太奇是法文音譯字Montage,原為建築用術語,在影視媒體中常被使用為時空的切換方式。像是剪輯一般的拼貼鏡頭,讓故事能有效地被敘述。

註4:「腦洞開」為中國用語,形容有創意、天馬行空或者是不符常規邏輯。

撰稿:朱育宏 / 圖片:網路


#行動裝置#表演#對焦拍手#拍手Clappin#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