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二政變」的歷史改編
看完《12.12:首爾之春》這部電影時,我是氣著離開電影院的。當然,我生氣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電影不好看,其實恰好相反,我覺得電影非常好看,但電影中發生的事情真的讓人看完有股說不出來的悶氣。
改編歷史事件,尤其是知名、重大歷史事件的作品,其實有一個先天上的劣勢,那就是你的觀眾很可能已經事先知道整個事件的結果了,這也意味著,作品需要以一個「觀眾可能已經被爆雷結局」的前提下去思考整部作品戲劇結構的佈局,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而《12.12首爾之春》毫無疑問是逃不過這個挑戰了,畢竟它改編的是連我這個海外人士都聽過的「雙十二政變」事件,就更不用說韓國本地的觀眾了。
那這部電影應對的怎麼樣呢?我想從它是今年上映的韓國電影之中,唯二在韓國國內創下1000萬觀影人次、並獲得壓倒性觀眾的好評來看,它確實得到了韓國人民的肯定,而我與韓國的觀眾看法相似,我也覺得這部電影確實好看。
在我已經知道結果會是誰獲勝的前提下,居然還能讓我帶著怒氣離開電影院,我想除了緊湊的導演節奏、嚴謹的劇本以及一票頂級卡司出神入化的表演之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它的特殊反派結構:有「旅程」的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