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圖片來源:威視電影)
拍手學堂
2021/12/02

【劇本開發診斷】市場挑題材?創意決定?劇本之賣座元素分析

創意和商業一定位於天秤的兩端嗎?舉去年的賣座電影《孤味》來說,以4千萬預算締造出1.9億的票房佳績,榮登2020年最賣座國片,感動無數觀眾,也獲得眾多獎項肯定,實為一成功作品。這樣能兼顧創意與市場的作品越來越多,當然,失敗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由文化部影視局主辦、英雄旅程承辦的「第四屆劇本開發診斷」活動,請來香港Viu TV總經理魯庭暉、影響原創影視內容的資深總監陳邵怡、《後來的我們》資深編劇何昕明,以投資方、製作方及資深編輯的角度來聊聊,究竟要如何取得創意與商業之間的平衡,創造更多類似《孤味》的成績,保有作品獨特性,又讓觀眾二刷、三刷,熱度不減?

如何引起投資方的興趣?

首先,在評估劇本時,身為平台方代表的魯庭暉表示,具有「人性共通點」是最重要的元素。為什麼重要呢?他指出,不論市場在何處,觀眾都是「人」。放諸四海皆準的人性通則,不僅可流通於不同市場、觸發更多火花,也能帶來更深刻的感動。

「如果劇本裡面有元素是透過『事件』來帶出角色,展示角色的人性共同點,那成功的機率就高。」

異中求同」,也是他認為要進入全球市場的關鍵。例如,想講一個只在台北或倫敦街道才發生的故事時,重點其實並不在於街道本身,而在於人們上街的感受。若能找出你的故事裡獨特的元素,並將之與茫茫人海取得關聯,就有機會站上全球市場。

找到人性的共同點之後,「獨特性」就是進一步從眾多劇本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魯庭暉提點:「同類型的劇本,一樣的做法,結果也常常大相逕庭,所以人的本質很重要。」他建議創作者從自身的人生經歷出發,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若能專注經營你最想講的故事,就算是相似的題材,還是可以展現出獨樹一格的魅力;或許是角色設定有趣、或許是內容或結構有創意,魯庭暉有信心:「只要有亮點,一定會引起投資方的興趣。」

近期討論度居高不下的影集《魷魚遊戲》就是個既賣座又成功展現個性的案例,雖然是觀眾熟悉的生存元素,但以韓國獨特的懷舊童玩切入,自然抓住觀眾的目光,同時成功掌握並放大人性的自私殘酷,引起全球觀眾熱烈討論。改編過無數劇本的何昕明表示,很多賣座主題每隔四、五年就會再出現一次,這時若能放入一個新鮮的元素,觀眾就能一面在安心的狀態下欣賞這部作品,過程中又能享受到沒看過的風景。

(圖片來源:Netflix)
(圖片來源:Netflix)

主題、收視率並非最重要的事

然而,創作者很常遇到一個受挫的現實狀況,那就是劇本既特別又具備人性通點,可是缺乏過往成功經驗,影響了故事萌芽的可能。究竟,投資方是否會在意主創團隊過往的成績?

魯庭暉表示,其實在選擇投資項目時,主題熱門與否、過往收視率、有沒有拿過獎並非最重要。對他來說,賣座劇本的重點在於,人物、事件及主創三元素相加之後,能否完整呈現想講的主題,及主題到底想傳達什麼給觀眾

他進一步解釋,在實務操作上,當發現有潛力的劇本,投資方會找主創團隊來聊聊,希望更了解劇本背後的意涵,同時考驗創作者的思考層次。魯庭暉舉愛情電影為例,有認真思考過主題的人「不會講愛情很偉大,而會描述什麼叫偉大、什麼叫愛情。」如果創作者對作品琢磨得夠深,自然會有很多想法。這是一個很細膩的表現,魯庭暉堅信,唯有能完整解釋意涵、知道自己要說什麼話的團隊,才有可能造就傑作。

香港Viu TV總經理魯庭暉

與觀眾「靠得夠近」嗎?

接下來,如何與觀眾「靠近」也是賣座元素之一。編劇何昕明指出,這幾年一些不成功的作品,常只是單純複製外國某個主題,卻沒有掌握「打動人心」的核心。

他觀察到,很多人在提案的時候,會一直強調作品多奇特,希望彰顯出自己的創意,但有多奇特這件事,很可能就是讓觀眾無法投入感情的關鍵原因。他舉《自殺突擊隊》為例,「就算那個大章魚一巴掌把其中一個演員打死,我可能也不會留下什麼眼淚。」他提醒,編劇應該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是什麼讓大家願意花錢去電影院看戲?其實,不外乎就是希望獲得情感上的共鳴,並從電影裡獲得現實生活中沒辦法被滿足的部分,想像力也好、慰藉也罷。

《後來的我們》資深編劇何昕明

何昕明舉《尚氣與十環傳奇》為例,雖以英雄片做包裝,描述的卻是一般人的情感。該片深刻描述了父子關係,陳述父權社會下常見的父親對孩子強烈的期待所導致的衝突。但真正觸動觀眾的是,新世代的主角原諒了父親,雙方最終和解。這對很多懷有心結而無法和解的觀眾來說,便立即獲得強大的紓解和理解。他總結,這樣才叫貼近觀眾,才有機會提煉出創意點。至於情感與共鳴又是從哪裡來呢?正是來自於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

《尚氣與十環傳奇》(圖片來源:網路)

電影還可以怎麼賣? ­

除了上述幾點,陳邵怡則提醒編劇,若能在劇本創作初期就帶入行銷的思維,定能為作品持續帶來經濟效益,也幫助作品大大提昇曝光度。

「行銷不只是最後拍完後,才開始想要如何賣這個商品。」她直言,影視產業的行銷不應只侷限在戲劇本身,而是要透過戲劇行銷整個文化或生活方式。影視產業的行銷不應只侷限在戲劇本身,而是要透過戲劇行銷整個文化或生活方式。如果能在初期就縝密思考過美食、景點、人情風土等,就能成功結合戲劇和文化行銷,在作品推出後就有效率地達到後續效應及討論熱度。

影響原創影視內容的資深總監陳邵怡

舉《俗女養成記2》來說,製作團隊在初期就積極與台南市觀光局溝通,並且根據團隊對景點的感受來鋪排後續劇情。正因劇本撰寫時就帶入了行銷的思維,後續的IP經營和異業合作才能如此多元與成功。

陳邵怡也談到,OTT串流平台的興起,為台灣的創作者帶來更多機會。雖然串流平台打破了收視範圍的疆界,使台灣的創作者必須與全球影劇一同競爭,陳邵怡要大家反過來思考,這正是把本土作品推向海外的契機。

舉例來說,由於印尼的收視反應佳,Catchplay+已經開始開發以印尼市場為主的戲劇作品。製作單位先找台灣的作家就故事雛形擬方向,再落地到印尼改寫成符合當地文化的故事,因此,台灣的編劇發揮空間,未必侷限於台灣市場。台灣的市場規模偏小,這無法改變,但若將OTT串流平台的競爭威脅轉為佈局世界的機會,或許,有朝一日台灣也能創作出下一個《魷魚遊戲》。

影視產業的行銷不應只侷限在戲劇本身,而是要透過戲劇行銷整個文化或生活方式。(圖片來源:台南市觀光局)

創作者們想清楚這2個問題

在講座的最後,魯庭暉拋出一個他認為創作者都需要自問的問題:「如果不計失敗,你最想做什麼?如果全世界任何單位都接納你的題材,你會做什麼?」想清楚這兩個問題,可能比回答投資者的發問更重要。

成功改編劇本而完成電影《後來的我們》的何昕明也坦承:「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失敗的,每十年有一、兩個是好的,但其他部分都是在嘗試。」他引用HBO副總裁的賣座秘訣「做五個,中一個」來勉勵大家,多方嘗試就對了。

陳邵怡則簡潔有力地鼓勵創作者們繼續加油,「可能你們筆下寫出的東西,日後都會成為不管是你不認識的人、未曾謀面的人,生活中很大的撫慰或推動他前進的目標與力量。」

創作者們,你的人生經驗就是最寶貴的養分,不妨善用它去深刻思考、描寫人性的共同點,創作具備共鳴的故事,並打開腦袋,努力想想行銷的可能,把握串流平台的自由度和無遠弗屆,「創意」與「市場」,不該再是二分法了。

左為好故事工作坊編劇主筆王加安,右為《後來的我們》資深編劇何昕明

撰稿:Lily Huang

編輯:呂嘉薰

圖片:英雄旅程提供


#英雄旅程#編劇#劇本開發#創作#編劇入門#影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