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21/11/05

專訪編導易智言:從《廢棄之城》理解「永續」,與動畫電影的三項挑戰

「今年金馬獎動畫長片再度從缺,我不覺得是電影人或動畫人不願意做,技術也有,可是沒有人力、物力、財力這些外在條件支持,很難。」

談起動畫電影的挑戰,既編又導的易智言滿是感慨。相較於實拍電影,動畫電影耗費時間長,就連美國的皮克斯、日本的吉卜力,投入十年磨一部動畫長片幾近常態,但在台灣,一切都還剛萌芽。

作為開拓產業的先鋒之一,吃力又不討好,問易智言為何還要投入《廢棄之城》的製作?還耗了十年?他反問:「為什麼不做?」動畫牽涉到數位與虛擬科技,不僅能為製作增添更多可能性,更是未來的大勢,他想不出不做的理由。

人與物的永續

「《廢棄之城》其實有很多話要跟觀眾說,如果要個簡潔的答案,我覺得是『永續』。」他言簡意賅。人與世界萬物不過都在追求——如何讓生命以不同的形式或姿態長存、常存。

於是,易智言選擇觀眾熟悉也親近的「環保回收」議題切入,以擬人化敘事手法添加樂趣,並將「被丟棄的垃圾」意象連結至「不被社會接受的青少年」,傳遞無論人或物都必須揮別過去,才有機會迎向嶄新。

故事開場便能強烈感受到主角「小樹」(演員黃河配音)在逃避家庭、學校及社會,好不容易到了能接納他的廢棄城,舒適又安逸,說什麼也不想離開。塑膠袋「阿袋」(演員張孝全配音)恰好相反,他不願待在與世隔絕的廢棄城,希望藉由革命、抗爭來為自己找尋出路。當一個塑膠袋都能勇於踏出改變的那一步,這促使小樹與觀眾反思:我們是不是也該向過去的自己道別,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

《廢棄之城》劇照(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動畫電影的三項挑戰

正因主角之一的「阿袋」為塑膠袋,必須靠動畫才能打造出類似月球漫步的輕盈感,因此,打從一開始就註定了這會是部動畫創作。然而,從「實拍電影」轉為「動畫電影」絕非易事,易智言認為,有三件事必須注意:

第一,動畫電影的本質仍是「電影」,所有關於電影的人物、結構、鏡頭語言等,身為導演該做的功課,一樣都不能落下;

第二,動畫製作需具備不同的想像與思考方式,例如:動畫比實拍電影更可以抽象思考,或是更接近表現主義。我們常看見的藉由虛幻的線條或光線背景,來反應人物當下的心境,就是動畫想像的思考方式之一。

最後,必須將感性的溝通語言量化成重量、時間與方向。易智言以「小樹」被「鐵甲車」追趕的畫面為例,平常和實拍演員溝通可能是:「你先轉頭看一眼,四下無人時就跑!」但轉換到動畫,他得轉變成專業術語: 「轉頭,停頓五格,然後右肩先動,停頓三格,然後左肩跟上,左肩跟上的同時開跑。」才能讓動畫師精準地做出導演心中理想的樣子。當然,並不是每個畫面都需要如此溝通,但需具備如此溝通的能力。

玩出配音新花樣

動畫完成後,便來到角色的靈魂——聲音。好的配音演員能為整部作品加分,易智言找來過往曾合作過的黃河、張孝全、桂綸鎂等人,陣容豪華,這不僅是基於過往累積的默契,更因他們各自的聲音表情與魅力,讓易智言認為再適合不過。

他仔細分析演員與角色的關聯。由於黃河的聲音比較「黏」、帶有某種「奶味」,適合具有文青特質、對生命賴皮的都會小孩「小樹」;而張孝全的聲音質地厚重,符合一心想突破現況、不斷往前衝的「阿袋」,兩人無須做太多調整就非常適任各自的角色,「而且黃河只要尷尬就會有『哈哈』的笑聲,這是他帶給小樹的,剛好可以作為小樹不知如何面對未來、試圖掩飾自我的不安情緒,我在劇本裡絕對沒有寫小樹的笑聲,是黃河帶來的。」他不忘補充,讓演員發揮既有的聲音特質,不僅契合角色處境,還能為團隊帶來一些新的想像。

談到新想像,就不得不提桂綸鎂飾演的手機 GPS。原先,她採取一般人明顯抑揚頓挫的說話方式,可聽完錄音後,她主動爭取另一種大膽嘗試,也就是如今《廢棄之城》中近似 siri 的聲線,「原本的絕對沒問題,很安全、很保險,可是她想做個比較好玩、對演員更多挑戰的嘗試,畢竟在其他劇本很難演到這種狀況,就用這個機會讓大家玩。」或許製作動畫電影本身就是很大的嘗試,無形中激勵了參與其中的演員,讓他們更樂意挑戰自身極限,一起共創火花。

身兼編劇與導演是業界常態

回首易智言過往的作品,從《藍色大門》、《行動代號:孫中山》到《廢棄之城》,幾乎都身兼編劇與導演,這並非特殊現象,而是台灣影視產業的常態。

「剛開始是編劇很缺,最簡單、快速、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導演自己寫。」即便近年越來越多製作從「完整貫徹創意的電影作者論」漸漸走向「製片制」,仍有許多導演自己寫劇本,那關乎自己的意志、想說的話。這也是易智言之所以始終強調,他有另個身份是編劇,且編劇身份一定走在導演之前,因為他想突顯編劇的專業有多麼重要、不能輕忽。

易智言認為,作為導演,就算不會寫劇本,也一定要會讀劇本。不只是故事的核心意義,還有每場戲的情緒、狀態,導演都必須理解透徹,「如果這場戲的形容詞是焦躁的,你有幾顆鏡頭要表達焦躁?如果導演讀不懂這場戲的『本質』,他就不會選擇正確的鏡頭傳達這些情緒。」他繼續補充,當導演能掌握劇本精髓,碰到現場突發狀況時,才有解決的能力與方法。例如出外景碰到雨天,能否順應天氣即時調整?或遇到允諾十小時的場地租借,臨時改為兩小時,能否抓出關鍵場次、迅速調整當日拍攝腳本?這些選擇和調整,都與導演是否會讀劇本有關。

他深信,唯有導演能抓住劇本核心,才能讓演員的表演更活,並在編劇的藍圖上起高樓。易智言進一步舉例,編劇和導演是不同的分工,各有獨立思考;假設編劇的核心是大規模的慘烈戰況,製片人不應在一開始就跟編劇表示「預算有限」,讓編劇自我檢查、刪除「千軍萬馬、廝殺慘烈」等描述。易智言說,一個會讀劇本的導演接到這樣的場面,會在讀懂劇本核心和預算有限的兩難中找出平衡點。譬如說,導演可以讓戰爭場面起大霧、聽到千軍萬馬的廝殺,但畫面中只出現霧中兩三匹落慌的馬,因此,導演會讀劇本、抓核心,相當重要。

為了繼續推廣他的信念,接下來,易智言也將回歸編劇本位,專心撰寫他關注的人事物,並在關心深化、理出看法後,佐以擅長的拍攝手法,為自己筆下的人物發聲、在每部作品裡散落對於生命的看法與思辨,等待你抽絲剝繭、細細品味。

採訪、撰稿:黃羽萍

編輯:薰鮭魚

攝影:楊雅晴


#廢棄之城#易智言#動畫電影#導演#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