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學堂
2021/01/07

課堂筆記|易智言:導演如何引導素人表演

導演易智言從業三十餘年,以2002年的《藍色大門》廣受人知,更以獨具慧眼開發素人聞名,帶出當今許多優秀演員。

易智言也不是非素人不可。起初,他選用素人演員是迫於現實,因資金不足,在《藍色大門》三年的籌資過程中試鏡、挖掘了一大群新人,成為日後台灣新生代演員的重要來源;也是順應題材,希望保有少年人的青澀氣質,十幾歲少年、少女的體態和成年演員不同,電視劇《危險心靈》的角色年紀是國中生,就不能以成年演員來飾演。

相較於許多劇組愛用有表演經驗演員,易智言作為一名導演、編劇,通常會如何認識這些素人?甚至進一步引導他們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呢?

Step 1:打破先入為主的想像,來聊聊「廢話」

臺灣的編劇制度尚不完善,許多導演都自己寫劇本,對角色難免有先入為主的想像,但作為導演去選角時,首先就要打破這個想像。

易智言表示,長時間和劇本相處後再根據想像去選角,頂多就是找到符合預期的人,但他更期待在導演將角色準備地很齊全的前提下,演員的個人特質能為角色匯入新生命。

他將人物設定分為生理、心理和社會背景三個面向。生理背景包含外型、年齡、性別等,心理背景則包含人物的行為模式、性格等,社會背景則指人物的出身、經濟條件等,只要大致符合,易智言就認為是該角色的可能人選。不同的演員會帶來不同的演繹,他期待演員帶入自己的特質,讓創作更有挑戰性和新鮮感。

為了卸下素人們的心防、看見他們的本質,在選角階段,易智言會和素人們談很久的「廢話」,因為未來要共事好幾個月,他想確保他喜歡這些人的本質,希望演員可以在導演面前表現出最真實的樣子。

多年下來,他對每一個自己挖掘出的演員都暸若指掌。他舉例,若黃河來飾演《藍色大門》中的張士豪,可能會變成「少年維特」;若是張孝全,則多了敦厚的感覺。陳柏霖版本的張士豪有著開朗、單純的特質,平衡了文本抑鬱的調性。這是導演的選擇,而選擇締造了電影風格。

Step 2:建立導演與演員雙方的信任感,練習專注

找到演員後,易智言會順著演員的特質去開發,拓展彈性範圍。

他信奉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帶領素人演員們「身歷其境」,進入角色。不涉及任何表演技巧,他會先和演員建立對彼此的信任感。因為,演員要相信導演的帶領,全然將自己交給導演,導演作為編劇本人,同時也要信任演員可以演出自己親筆塑造出來的角色,如此才能共創好作品。應該注意的是,在導演走近演員的過程中,不應該挖掘隱私,「分享」是種選擇。

有了信任基礎後,易智言帶領素人演員練習「投入當下」(in the moment),他相信,當演員專注在表演時,甚至不會注意到拍攝執行或技巧上的細節。

當建立信任、練習專注,易智言才會開始正式排戲。他認為,排戲是在用刪去法整理角色的各種可能,排除拍攝現場可能發生的問題。他會要求演員熟讀劇本,譬如說《危險心靈》有三十集劇本,他一集集耐心讀給十幾歲的演員聽,除了文本上的內容,也要讀出字裡行間潛藏的細節:人物小傳、背景設定,再來為角色建立表演的貫通軸。

Step 3:花時間相處,保持「戀愛感」

若將「表演」拆解開來,他說,是時間的快慢、力量的輕重和方向的蜿蜒或直接。演員們平時可以做表演練習,但需有目標,最好是以特定文本中的特定角色,練習才有意義。

如果沒辦法事先拿到劇本呢?易智言說,導演和演員都只能打安全牌,這樣的結果很難有驚喜,觀眾也會慢慢習慣將就。所以,易智言寧願花大量時間和素人演員們相處,才能夠帶出他們獨特的神采。

易智言以戀愛來比喻和演員的合作過程。

「心中一定會有理想型,但現實中遇到的人更有趣。」

在選角上,他勇於突破劇本和製作的舒適圈,在拍攝條件普遍不理想的環境下,對作品和其中的工作人員、演員保有「戀愛感」,更是維持熱情的一個撇步。

藝術、創意工作者必備三點

在講座的結尾,易智言提供想成為演員的人幾個建議,這些建議也適用於任何牽涉到創意的工作。

首先,是培養知識。不管是觀摩他人的表演、看過去的作品,都是累積。演員張孝全曾問他,體驗生活還是讀書比較重要?易智言認為,體驗生活是和當下對話,讀書是和過去的人對話,兩者都是累積知識,而知識為啟發帶來線索

其次,是增加經驗。「實踐」是發現、認識自己最好的方式,對自己的認知會在一次次的實作中更加清晰。

最後,是才華。「聽起來抽象,但不過就是聰明與想像力的結合。」我們無法選擇天賦,但能夠訓練自己的專注。專心時,才能夠敏感,才能真的看見、真的聽見、真的感受。

撰稿:鐘林盼

編輯:呂嘉薰(薰鮭魚)


#藍色大門#表演#導演#引導素人#易智言#演員#演員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