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傳媒
拍手名人
2020/09/07

專訪演員莫子儀|作為演員,我想說些故事給同樣感到孤單的人

「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像個黑洞,這些角色來,他們跟我在一起,然後這個黑洞看似還是本來的那個黑洞,但它也不再是原本的那個黑洞了。」

莫子儀用黑洞形容自己與角色的密不可分。經過他的角色,都成了他的一部分,沒有上戲、下戲的困擾,也無所謂離不離開角色。他還是最初的莫子儀,而莫子儀也在表演的過程,長出了他的樣子。

科普黑洞知識,資料載道:「可吸入任何物體,甚至光線,形成一個看不到任何東西的區域,肉眼無法直接看到,但可透過觀測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間接發現它的存在。」表演之於莫子儀,不在讓隱身的自己被看見,而是透過觸及他人,讓你懂得──這兒,還有跟你一樣寂寞的人。

忘掉生活本身的話,表演也做不好

專訪那天,雨大滴大滴地落在透明屋頂上;雨聲中,他的聲音像從很遠的地方傳來,斷斷續續。在宛若外太空傳來的音訊裡清楚聽見莫子儀說,若不是表演,他可能會活成一個過於執善固執的人。

「講好聽一點是擇善固執,其實就是一直在傷害他人。擇善固執的同時,也要記得一直反省自己,不要忘記去懷疑自己,這也是我現在當演員覺得很重要的事情。」

這樣的他與影集《追兇 500 天》裡的辦案刑警「郭偉強」很快擦出火花。莫子儀坦言,很快就理解「郭偉強」,他自認也是個有很多毛病與偏見的人,但透過表演,他獲得更多空間與自己對話,因此,與其說跟角色產生連結,不如說是互相承接、互相理解。

「這個角色所經歷的過程就是種自我反省跟批判的過程,要去承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是困難的。在劇中,這角色對愛情、婚姻有絕對的信念,只要出軌或背叛就是伴侶的問題。但他沒有檢討自己,當他揪著道德的絕對正確去批判他人,其實某方面而言,他也成為了一個不道德的人。」

角色的過度偏執,似乎讓他看見過去的自己。莫子儀回憶,在20到30歲間,他非常追求完美,如果可以努力到兩百分,他找不到理由不這麼做。是表演讓莫子儀看見自我的執著與矛盾,是個借鏡,也是種自癒;成為演員,讓莫子儀漸漸懂得接受事物的本質,明白完美並不是真的美,最終與自己和解。

「過度要求完美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雖然久了也會知道那是自己的選擇。有時候這會讓我忘記生活,忘記生活的輕鬆。但如果忘掉生活本身的話,表演也做不好。生活跟表演密不可分,如果你在生活上無法放鬆,你在表演上也會有一樣的狀態。」

所有存在的東西,它本來的樣子就是最好的,一如生命最美好的即為它的存在本身;太過刻意去雕琢,反而會歪七扭八。莫子儀明白也放下了,坦然擁抱自己的鑽牛角尖與固執,如同《追兇 500 天》的「郭偉強」,藉由辦案過程反思自我,進而懂得感同身受他人。如此,才有種輕盈的自由會豐滿起來。

生來就走這一遭,當演員彷彿命中註定

回顧最初,莫子儀與表演的相遇,就像顆關於自由的特寫鏡頭。

他從角色的多元看見「人」應有的模樣──有明有暗,沒有絕對的是非,還未被任何一種特定價值綑綁,每種獨特都可以被安放。

「我跟表演的關係是從高中開始,那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戲劇當中找到自我,跟人本來就擁有的各種價值。這個世界本來就該是這個樣子,很多事沒有絕對的標準與對錯。就像一個人有不同面向,殺人犯可能也是個好爸爸,這件事是成立的。」因此,若問哪個角色影響莫子儀最多?他的眼神閃過寬容。表演給了他一個自由與平等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想活成什麼樣子都行,不會因為書念不好被否定,也不會因為單親家庭而被放棄。

「接觸戲劇以後,我才發現,對啊!人本來就有很多面向,不能因為一件事就否定他的所有。透過表演,我找到人的自由跟價值,所以當我後來在做表演,我就更能接受人的不同面貌,因為那就是『人』。」

戲劇讓莫子儀的世界變得立體也熱鬧,問他喜歡這樣的狀態嗎?他沈默半晌後回答:「可能我對表演這件事的感受比較不一樣,我覺得它比較像一個『生命狀態』。所以,我也很難說,我喜歡生命或不喜歡生命,因為生命本身,一定有喜怒哀樂,到你死的那刻,或許會遺憾、會後悔,也會感到快樂或幸福,這種狀態就是『人』。

生而為人,你所經歷的成為你;當演員,也是一樣的道理。莫子儀深刻體悟箇中韻味,深刻到讓他直說,這一切彷彿命中註定,自己生來就要當演員體會人生百態,扮演「媒介」,用自己的方式回饋社會,「這幾年會覺得,欸,好像就是這麼回事。」

要說這是認命?還是天職般的隆重?總之,如此看待後,挫折或收穫都隨之淡然;成名不為彰顯個人,沉潛的日子也不盡然構成苦難,因為,所有發生的事都是必然而富意義,就算是痛苦或錯誤的選擇,都是幫助認識自己或體驗社會的一種方式。

只不過,走在表演這條路上,莫子儀坦言,是很孤單的。那種孤單來自於,演員經歷過太多角色的生活和生命,而這一切只有那個演員自己懂。那麼,為什麼沒有停下來?只因他對演員身分有所期盼:「只要能透過表演讓人跟人的距離更近一點,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言簡意賅,道盡莫子儀長久以來的創作、表演核心,以及之所以不懈的動力。

人都一樣,演員也有屬於自己的孤單

除了演員身分,莫子儀曾出過書《失眠的人》,也做過音樂劇,以讀詩的形式陪伴觀眾。不論身分或創作方式如何轉變,當有人提問:「你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呢?」他總是答:「我只希望,可以傳遞一些溫暖跟善良。」

社群媒體當道,外面的世界堆滿五花八門的廣告、社群,使生活中的失落、氣餒更黯淡孤絕。倘若你也曾在這光鮮的世界中感到格格不入,莫子儀想透過表演和創作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不用因為自己跟別人不同就自我否定,你有你的樣子。

作為演員,他把「自己」縮到最小;選擇用創作、戲劇陪伴覺得孤單的人,讓你我跟他一樣感受到自由與平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一件事。

他自比為角色的「代言」。「每次表演完,或是接受訪談時,我都會蠻矛盾的。因為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創作本身,我不重要,我希望可以傳達出角色的信念,而不是把我自己置於角色之前。」

不管是當一個媒介,還是代言人,他很純粹地成為一個載體,藉表演說出世界上不同人物和角落的故事,讓觀眾從這些故事中明白,自己並不孤單,獲得勇氣去接受自己的所有,包括缺點。是表演領著莫子儀看見了自由,他也希望你能擁有。

最後,我問莫子儀,如果在一場星際漂流中可以留下一段獨白,他會說什麼?他淺淺一笑後答道,希望自己什麼都不要留下。

「我自己最希望的就是,我不要留下任何東西。就像我一開始講的,我覺得自己一點都不重要。作為一個演員,我不重要;作為一般人,我就是莫子儀,我跟你是一模一樣的存在。我現在跟你說話,而你感受到了什麼,那就好了。我會在你心裡永遠留著,我的存在已經成為了你的一部分,那就夠了。」

曾有人說,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是寂寞的,所以才會試圖在人群中尋找溫暖,所以我們看戲。如果你曾因莫子儀的表演而動容,或曾因戲劇而感到被接納,那些悸動都是真實存在過,就讓寂寞的靈魂相遇、碰撞,世界並不總是美,但此刻你很溫暖,你也陪伴了莫子儀。

採訪、撰稿:吳孟倫

編輯:呂嘉薰(薰鮭魚)

攝影:陳希倫

服裝協力:ALL SAINTS


#男演員#莫子儀#表演#親愛的房客#追兇500天男演員#演員